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13442273521

    議成敗 ——重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和《刺客列傳》紀大華  偉大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司馬遷的不朽鉅著《史記》有一種無窮 的歷史魅力,每次讀來都有新的收穫。《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 如可謂是個成功的人物,完璧歸趙後官拜為上大夫,澠池會後又提升 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可謂失敗的典型,刺殺 秦王沒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對此,歷來褒貶不一,有的 說是“悲壯地失敗”,有的說是“可恥地失敗”,但“失敗”是無可 非議的。兩個人同是門客,同是面對暴虐的秦王,同是處理非常事件, 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呢?對於一個人的人生,它有怎樣的啟示呢?   順大勢者成,逆大勢者敗。這裡,勢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發 展規律。“完璧歸趙”發生在公元前283年,當時戰國七雄齊、楚、燕、 韓、趙、魏、秦稱霸於世,人才濟濟,誰也不甘示弱。秦國雖日益強 大,有吞併六國之心,但苦於對手林立,一時不能得逞。藺相如為了 國家出使秦國,順勢而為,一舉獲得成功。而56年後,公元前227年, 荊軻刺秦王之時,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南韓被消滅,秦統一 中國的大勢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給太子丹分析形勢說:“秦地 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穀旦之固,南有涇、渭之沃, 擅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之險,民眾而士厲,兵革有 餘。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 怨,欲批其逆鱗哉!”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是:你怎能為了受過欺辱這 點兒怨恨就想去觸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為人質在秦國 時,秦王對他不好,他是從秦國逃回來的。)不久鞠武又對太子丹說: “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 國家之大害,此所資怨而助禍矣。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必無事矣。 且以鷙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意思是採取危險的行動卻 希望安全,製造禍患而祈求幸福,計謀短淺而結怨很深,為了結交一 個新朋友而不顧國家的大害,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長災禍。像鷙一 樣兇狠的秦國,一旦對燕國發洩其仇恨殘暴的怨氣,那燕國一定完蛋。 對太傅關於形勢的正確分析,太子丹置若罔聞,一心只為報“見陵” 之怨。可見荊軻所為是逆大勢而動。  高素質者成,低素質者敗。藺相如是趙國宦官令繆賢的門客,繆 賢向趙王說了推薦他的理由:繆賢曾欲背叛趙國去燕國,並說燕王曾 與自己私下握手“願結友”。藺相如聽了此事對繆賢說:“當時趙強 燕弱,而你又是趙王的心腹。今你背趙去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 君,而將捆縛你送回趙國。”藺相如要繆賢“肉袒伏斧質”向趙王請 罪。由此可見相如有一種積極主動的愛國精神。接受出使秦國的艱鉅 任務,也是相如主動承擔的。他向趙王保證:“城入趙而璧留秦,城 不入趙,臣請完璧歸趙。”相如出使秦國前趙王並未封他什麼官職。 後來在“將相和”中相如有意避開廉頗,更顯出他的高品質。  與之相反,荊軻雖“好讀書擊劍”,但當他“以術說王元君”時, 王元君不用他。他又遊於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他 只得離去,再遊於邯鄲,魯勾踐與之搏戰,爭道,結果“魯勾踐怒而 叱之,荊軻嘿而逃走,遂不復會。”可見荊軻多次為不受歡迎的人, 只是燕國的隱土田光收留了他。當太子丹向荊軻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殺 秦王時,荊軻一口拒絕:“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丹向前頓首,請對方不要推讓,荊軻才許諾。隨後荊軻被尊為 “上卿”,安置在上等的賓館,“太子日造門下”,給高貴的飲食品, 備辦珍奇的東西,隔幾天就送上車騎美女,“姿荊軻所欲”。太子丹 完全用金錢美女來收買荊軻。太子丹沒有大度胸懷,急於報私仇,兩 次催促荊軻出發,弄得荊軻不顧君臣竟然叱責太子:“何太子之遣!” 很顯然,就出使秦國前的個人素質而言,藺相如高,他一心為國,不 為名不為利,有主動精神;荊軻低,劍術差,為名為利為女人;太子 丹素質更差,不顧國家利益。  什麼是出使秦國時需要的素質呢?愛國,鎮定自若,臨危不懼, 思維活躍,隨之應變,始終掌握主動。這一切藺相如都具備了。相如 三次奪回了主動權:第一次秦王將璧“傳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機 警地看出“秦王無意償趙城”,用了一個藉口“璧有瑕,請指示王。” 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對偌大的場面,兇暴的秦王,沒有過人的膽量 是想不出這個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住十五都 予趙”,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也騙秦王“趙王送璧時齋 戒五日。今大王亦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如果藺相 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遠 也不得回頭了。第三次相如“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 璧於趙。”相如充分認識到只有璧離開秦國,璧才安全;也意識到, 秦王設那樣的場面,而自己拿不出璧來,會面臨殺身之禍。但這有什 麼呢,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終沒有殺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 政治家,與“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再看荊 軻,雖說進入秦廷後,秦舞陽色變時,荊軻作了巧妙的回答,但關鍵 問題是面對因劍長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沒有武器的群臣,荊軻竟然沒有 能刺傷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懾服了,固有的為官為財物為女人以及 不學無術整日與高漸離擊築唱歌的消極一面都在這一刻顯露得淋漓盡 致。  目標切近者成,目標虛幻者敗。凡做成一件事必須要有明確的可 能實現的目標。藺相如的目標很明確: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 歸趙。而且這兩個目標也是切實可行的。荊軻之行,太子丹為他定了 兩個目標: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國全部返回從各國侵佔去的土地,或 者刺殺秦王,“彼秦大將擅兵在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諸侯得 合從,其破秦必矣。”第一個目標完全不能實現,憑此二人一把匕首 就能劫得秦王麼?姑且劫得秦王,又怎麼出去?至於要秦國返回各國 的土地,更近於笑話,完全是一種虛幻的想法。第二個目標就算刺死 了秦王,秦國就起“內亂”嗎?秦國如此強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實施中 央集權的領導,所謂“合縱”諸侯的夢幻早已破滅。其時韓已被秦滅, 楚、魏、趙名存實亡,燕、齊危在旦夕,六國大勢已去,早已扶不起 來了。如果透過刺殺一個領導人就能改變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 得太簡單了。制定目標要講究實現的可能性,失去切實可行的目標等 於蠻幹,而蠻幹沒有不失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首四句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