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古雜壇

    從《挪威的森林》描述看,玲子開始的時候生活非常的順利,彈鋼琴彈的很好。

    玲子在30歲之前,她彈琴很好,可以參加比賽獲得很多獎項,可以進音樂學院去學習,但她只是在為別人而活。

    這種生活看似順利、平靜,實際上不過是另外一種的壓抑。潛意識裡,玲子一直在反抗著這種壓抑,渴望著擺脫這種為別人而活的境況。

    玲子的手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原因才不能靈活使用的,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個人認為,在《挪威的森林》這本書諸多人物中,玲子實際上是最幸運的女性,她的丈夫是那樣的愛她。

    書中描寫“他對我好得無可挑剔。他為人真誠,值得信賴,性格堅毅,富有耐性,對我來說是理想的丈夫。為了治癒我的病,他盡了最大努力,為了他和孩子,我也主動地配合,而且我也覺得好利索了。婚後6年,真叫幸福啊!”

    只可惜她自己沒有讓自己的幸運持續到最後。原因是玲子不夠堅強,不夠成熟,而玲子的丈夫也缺少相應的知識去改變、拯救玲子。

    用一個很形象和常見的比喻,玲子彷彿是一個花瓶,上面滿是裂紋;玲子的丈夫彷彿是一個細心的工匠,細心的呵護著這個花瓶,從來都小心的挪動著,也耐心的試圖修補著上面的裂紋。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呵護是卓有成效的,玲子這個花瓶也幸運的保持完好。可是,這種呵護並不能讓這個花瓶變得更強大堅固,花瓶始終還是花瓶,沒有變成堅固的鐵桶。

    一旦遭遇外力,花瓶的結局依舊是碎裂。即使在那次玲子被同性戀女孩騷擾以後,玲子的丈夫毫不猶豫的放棄了工作,兩人到了另外一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玲子仍可能再次陷入心理的危機。

    如果問玲子愛著丈夫嗎?答案是愛,但是卻用了錯誤的方式。為了不“麻煩”別人,她離開了深愛她的丈夫。

    玲子說,“由我單方面強行離婚的我至今仍認為那樣做是對的……我不願意拖累任何人,不願意把自己這種整天為腦袋斷絃而心驚膽戰的生活強加到任何人頭上。”

    玲子認為割裂是愛的表現形式。但“愛她就放手”,“愛他就離開他”這種鬼話純粹是胡扯,是懦夫逃避現實的拙劣藉口!愛他就和他一起面對人生中的種種苦難。

    遇到麻煩,就想去到新的地方開始生活,或者是和愛自己的家人割裂,這些都只不過是在逃避,是沒有長大的表現。

    玲子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 2 #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挪威的森林》想表達自我救贖、孤獨。

    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出場人物的自我救贖的成功與否中我們看到,玲子和渡邊的自我救贖成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對他人的救贖中完成了自我的拯救。

    這也是小說《挪威的森林》未曾消解掉的意義。青春述茫的救贖之路不是兩性的情愛,而是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愛。

    這是因為這一切的根源,並非人的自然屬性所致,而是人的社會屬性使然,是這個冰冷冷的資本主義社會在作祟。

    年輕一代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較少,他們很容易迷失在豐富的物質世界中,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迎接現實世界的挑戰。

    他們不再面臨困難,相互之間難以交流,這不僅僅是日本的現狀,在世界範圍都可以看到年輕人自我封閉,陷入一種孤獨的狀態。

    《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她最初的戀人木月所以採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無非是兩人一直處於近乎於與外界隔絕的環境,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更無法同紛繁複雜的外界溝通。

    在發現自己無法融入現實生活的時候,木月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而直子在木月死後一直在拼命掙扎,想從木月之死的陰影中走出,想敞開胸懷接納更豐富的世界。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20世紀60年代,日本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在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危機也與日俱增。物質生活的豐富與人的欲求膨脹,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嚴重失衡。

    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像無根的浮萍,孤獨、虛無、失落,卻又無力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1987年村上春樹就以《挪威的森林》為書名寫了一本青春戀愛小說。

    作者介紹:

    村上春樹於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見區,為國語教師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婦的長子。出生不久,家遷至兵庫縣西宮市夙川。

    其曾在著作《村上朝日堂的捲土重來》中提到:“我生在關西長在關西,父親村上千秋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親村上美幸是船場一富裕商家之女,可說是百分之百的關西種。

    “受家庭薰陶,村上春樹非常喜歡讀書。1955年4月,入西宮市立香櫨園小學就讀。身為國語教師的父親有意識培養村上對日本古典文學的興趣,但他卻始終未能入道,相反對西方文學卻情有獨鍾。

    1961年4月,入蘆屋市立精道初級中學校就讀,然而這位讀書少年卻不是個愛學習的好學生,進入中學後,村上常因不用功而挨老師的打。

    後來他承認當時自己內心相當叛逆,“不想學的、沒興趣的東西,再怎麼樣都不學”。讀高中後村上的逆反心理更嚴重了。

    整日和女生廝混,抽菸、逃課,用中國的話說就是個“問題少年”。但村上的文學素養很高,他經常在校刊上發表文章,還翻譯自己喜歡的美國驚悚小說。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村上瘋狂地迷上了爵士樂,常常餓著肚子將午餐錢省下來買唱片——他對爵士樂的痴迷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村上雖然刻畫的是遊弋於社會主流或主體人群之外的“邊緣人”,但邊緣人的感受和心理未必就是邊緣感受,邊緣心理。

    不錯,村上筆下的主人公幾乎都不去公司上班,不求出人頭地,不想升官發財,更沒有什麼遠大理想,只是蜷縮在自己的小房間裡喝啤酒、聽音樂、看外國小說。

    但這個小房間並非與世隔絕,只是與外部世界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罷了。而他那特立獨行的自尊與傲骨、應付浮燥駁雜世界的淡泊與從容,對物質利益的漠視與超脫。

    精神視野中有而現存世界中無卻又與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通——村上春樹一直在寫這樣的東西,這樣的現代神話”。“……這似乎既是作家個人的世界觀。

    又是我們這個時代共通的感性”。一言以蔽之,村上寫出了邊緣人的社會意義。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引起廣大讀者,包括主流讀者的共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視劇《外科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