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薑紅糖餈粑

    一)觀察學習及其過程

    所謂觀察學習,亦稱為替代學習,即學習者透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這種學習不需要學習者直接地作出反應,也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只要透過觀察他人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觀察他人所接受的強化就能完成學習。因此,透過這種方式完成的學習又稱為"無嘗試學習",同時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強化對學習者本人的影響稱為"替代強化"。

    例如:兒童透過觀察模仿父母做家務而習得做家務的行為就是觀察學習的一個例子。

    本節出現一連串的概念:觀察學習、替代學習、範型、替代強化、無嘗試學習等,請你加以分辨。(參閱教材89-91頁)

    在觀察學習中進行觀察學習的人並不需要自己經歷強化,而只是透過看別人的行為或看別人得到了強化而學會一個新行為。所謂"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講的就是這麼回事。既然又要"看"又要"記",可見觀察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那麼,觀察學習包含那些過程呢?

    1、注意過程

    大千世界中你觀察什麼,顯然與你的注意有關,注意是觀察主體與觀察物件之間的中介。注意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一般地說,注意受範型【範型:行為的發起者,也就是觀察者所注意的物件】活動的特點、環境背景、範型的特徵(如地位、權威性、性別、年齡等)有關,也與觀察者本人的特點,(如經驗、覺醒水平、興趣)有關。

    班杜拉特別重視個人的交際網路和團體歸屬對注意的重大影響。一個人與哪些人交往,便會增加對這些人注意的機會,即常言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社會是分化為不同的結構群體的,屬於同一社會結構群體中的個體之間比較容易相互注意。屬於不同社會結構群體的人之間則不大容易相互觀察。

    班杜拉在這裡,把社會因素引進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大發展。

    2、保持過程

    觀察者把自己觀察到的示範行為以符號表徵【表徵(representation): 將知識儲存在人腦中的表示方式。在心理學中,表徵有若干種模型,運用符號(即語義-概念)進行表徵是其中之一。班杜拉認為,人的"大部分調節行為的認知過程主要是概念性的,而不是心象性的。"】的形式轉化為個人經驗儲存在自己的記憶中。這時所儲存的不是示範行為的本身,而是對示範行為的抽象。大家都知道,傳統的行為主義是閉口不談內部過程的,而班杜拉在這裡所講的保持過程恰恰是典型的內部過程。可見,班杜拉在發展行為主義理論中,跨出了多大的步伐。

    保持過程與注意過程緊密聯絡。沒有保持過程的支援,注意過程是很難奏效的。

    3、運動復現過程

    (也稱"產出過程)。這是觀察者對示範行為的表現過程。或者說,是觀察者將儲存在內部的符號表徵轉化為外顯行為的過程。在表現觀察行為的初期,難免不如示範行為那麼準確,需要一個逐步熟練的過程。對兒童說來,這種運動復現往往表現為遊戲。

    4、強化和動機過程

    一個人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有的並不復現,而有的則加以復現,為什麼呢?這與強化和動機有關。關於這一點,教材中有詳細說明,請閱讀第93-94頁。

    (二)觀察學習的模式

    觀察學習的模式是指被觀察者運用哪些活動方式將示範行為提供給觀察者(學習者)。本節介紹了八種模式,每一模式都有具體說明,不難理解,請學員自己閱讀。

    (三)社會學習的研究

    班杜拉運用社會學習理論為指導,將社會問題研究與心理學研究方法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社會行為的研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關於攻擊性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研究。

    1、攻擊性行為的研究。

    關於攻擊性行為,有人認為是出於人的攻擊本能(如弗洛伊德、洛倫茲),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受到了挫折才發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則明確指出,人類並不是生來就帶著一個行為庫的,人的一切行為方式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攻擊性行為也是社會學習的結果。

    教材裡提到的"充氣娃娃"實驗,是班杜拉設計的著名系列研究。這些實驗研究的結果明白地告訴我們,兒童會從範型的榜樣中學習到行為。班杜拉的貢獻更在於發現,兒童的行為的表現(行為操作)與行為的獲得是不同的。具體地說,兒童透過觀察習得的行為,也許會直接的表現出來,但也可能並不表現出來。兒童在觀察學習後沒有表現的行為,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學習到行為。只要外部條件和內部動機相適應,習得而未表現的行為就會表現出來。班杜拉的實驗還表明,攻擊性行為不僅可以從現實的成年人那兒學到,也能從電影、電視的人物形象身上習得,甚至還能從卡通形象身上習得。研究發現,卡通形象對兒童的影響絲毫也不比現實人物弱。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生,與自身的情緒狀態和強化性質有很大的關係,請仔細閱讀教材第97頁。

    1) 家庭成員。

    2) 社群文化。

    3) 大眾傳媒。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大眾傳媒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值得注意。

    此外,個人的直接經驗對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也具有重要作用。兒童在嘗試-錯誤行為中出的攻擊性行為,如果得到了強化,其發生的頻率就會大大加強。一個長期受同伴欺凌的兒童,在忍無可忍時作出反抗而又獲得成功,那麼,他的`攻擊性行為也會加強。班杜拉說,"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主要是透過觀察而習得的,並在實際操作結果的強化基礎上進一步得到改進。"

    2、親社會行為的研究。

    與攻擊性行為一樣,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也是社會學習的結果。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教育實踐中,道德教育常用說教的方式進行。按班杜拉的研究結果來看,其效果甚微。榜樣的力量才是無窮的。

    3、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已經知道,行為主義認為,行為的決定因素是環境。具體地說,經典行為主義認為,無條件刺激與條件刺激之間的結合情況,決定著人的反應;操作行為主義認為,行為結果是否得到強化,影響著行為發生的頻率。而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一方面受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人的行為也在影響環境,人、行為、環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在什麼環境中表現什麼行為,受人的認知因素的影響。這是班杜拉畢生研究的重點專案,也是他的最大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調查下訂婚時男方需要給女方買什麼?多項選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