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似花解語ID

    秦始皇用盡全力修築長城,結果二世而亡。

    明朝百年修建長城,耗費何止百萬人力物力,依然擋不住我大清入關,江山易主。

    朕:當以"仁"治天下。

  • 2 # Douglas001

    有兩個原因,一是修長城勞民傷財,在古代修這麼一個大工程不亞於當代修三峽,甚至更宏偉。財政人力都是負擔。二是戰略不同,康熙以及乾隆皇帝的目標是統一蒙古,康熙時清軍透過各種手段將盤踞在外蒙和新疆(對,就是這麼大,成吉思汗打下的江山雖然明朝收復了中原,但塞外仍然是蒙古人的天下)的蒙古人逐一收服,草原上再也沒有能與中央政府對抗的草原武裝了,修長城自然也就沒有太大的必要性了。三是民族特性,清軍成長於東北關外,不像漢族政權覺得長城以外的地方就是荒蠻之地了,所以漢族政權強大的時候基本也不會去和遊牧民族爭奪那些草原地盤,都是引進人口或者長距離奔襲擊潰對方然後再退回長城內,如果本著搶奪領土的目的,漢朝時代外蒙和西伯利亞就都是我們的了。滿人不一樣,他們也算遊牧民族起家,能夠適應的生活環境比漢人要惡劣得多,外蒙新疆這些漢人不願意去的地方滿人可以,而且和遊牧民族的隔閡還少,所以也沒修長城去保護中原的意願。

  • 3 # 大霖論歷史

    萬里長城自秦朝以來一直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標識,早年秦漢王朝修長城是為了防備匈奴,明朝修長城則是為了防備蒙古。久而久之,長城不僅作為一個軍事設施,更成為一個特有的文化現象,還是把中原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隔離的分界線。

    自清王朝的康熙時期開始,萬里長城開始徹底失去兩千年來的軍事意義。康熙帝總結歷史經驗認為,歷代的漢族大一統王朝修築長城是為了防備塞外遊牧民族的侵擾,但是並沒有徹底解除邊患。於是,在對待塞外民族問題上,康熙帝總結前人的歷史經驗,實行將蒙古併入華夏文明圈的政策,創造性的將前朝用萬里長城防備蒙古的思路改變為把蒙古作為大清帝國北部的萬里長城。

    透過冊封和會盟,將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完全併入大清帝國版圖,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對於一心圖謀搞分裂的準噶爾蒙古,康熙帝及其後繼者雍正、乾隆則以堅決的軍事行動予以毀滅性打擊。當然,這離不開喀爾喀蒙古人的大力支援。

    解決蒙古問題後,清王朝的北部國境線及華夏文明圈的最北環就推進到了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巴爾喀什湖一線,保證帝國北段200多年的和平局面。這換在當年那些修築萬里長城的王朝來講,顯然是不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京下令,再挖軍中大老虎,俄軍為何如此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