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歌負荇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孤疑多變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同他少年時代的經歷有關。幼年喪母,接連失怙,經常寄人籬下,身邊並無可依賴的人。又目睹朋黨傾軋,是非難分。因此,他對大臣不能誠心任用,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相”。他甚至,連自己也不能信任。所以說我認為,可以說他剛愎,但不能說他自用。

    崇禎一生都生活在巨大的心理矛盾中。他想治國,他想救國,他想安下黎明百姓。可是,總是事與願違。

    崇禎是我見過自我否認最多的一個皇帝。他似乎只能信任自己了,可是,他做不到信任自己。他就像一個無助的孩子,嚥下恐懼,瞪大雙眼。他很害怕,可他也不清楚自己在害怕什麼。是煤山下吹來的煙味,還是灌了滿滿一匣子風的心呢。

    他吊在槐樹上,風吹動他寫滿字的衣襟。他生活在一個腐朽沒落的明朝,縱使力挽狂瀾,也無法撼動這個命運分毫。他深知自己愧對祖宗,未治好國家。他又想護好他的百姓,雖然他不知道的是,由於他不瞭解實際情況一味加餉,百姓的心此刻並不是和他一起的。他所謂的,勿傷百姓一人,不過添了些淒涼的諷刺。

  • 2 # 國史記聞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公元1677年4月23日),闖王李自成的部隊對大明王朝的首都展開全面攻勢後不久就順利進京了,自知無力迴天的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史》說他臨終留下了“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的遺詔。這份遺詔讀起來著實讓人覺得崇禎帝可憐、可悲,同時又對他懷有對一個愛民帝王的尊重。但是,這份遺囑是真的嗎?

    《明史》的記錄

    明朝全盛版圖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明史·莊烈帝》中的記載:“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這份遺囑中,崇禎帝責備了自己,更責備了那些“大義凜然”計程車大夫們,最後一句更讓人對他的“君王死社稷”充滿同情與尊重。但是,在《明史》成書之前,有兩份可信度較高的文獻,卻記錄了與《明史》完全不同的“崇禎遺言”。

    第一、趙士錦的《甲申紀事》

    明末起義形勢

    趙士錦是明代著名學者趙用賢的孫子,他在崇禎十年中進士,並長期在京城為官,李自成入京時他曾經目睹百姓對著大順軍高喊“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而他本人則拒絕歸順大順政權。關於“崇禎遺詔”之事,他在《甲申紀事》中寫到:“二十二日,賊搜得先帝遺弓於煤山松樹下,與內監王承恩對面縊焉,左手書“天子”二字,身穿藍袖道袍,紅褲,一足穿靴,一足靴脫,發俱亂,內相目睹,為予言也。”

    崇禎帝殉國處

    這段記載的可靠性在於它出自親眼目睹崇禎帝自縊現場的“內相(即宮中太監)”之口,同時,它也證實了北京城被攻破之際,崇禎曾經想喬裝逃跑(所以他穿的並不是龍袍,而是藍袖道袍)。崇禎帝自縊時並沒有什麼遺囑,他的左手上只有“天子”二字,而這兩個字,很可能是王承恩在自殺前寫在崇禎手上的,為的是讓李自成知道此人乃是大明天子,不可以常禮對待。

    第二、楊士聰的《甲申核真略》

    楊士聰也經歷了明朝的滅亡,不過他口碑不太好——曾經在明朝滅亡之後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失敗之後又歸順清朝,當時的人稱他為“三姓家奴”。不過,楊士聰的筆記多記載了其他史書中沒有的事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他在《甲申核真略》中記載:“二十二日,賊搜得先帝遺弓於後園山子中,與王承恩對面縊焉。衣袖墨書一行雲:‘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不敢終於正寢。’又一行雲:‘百官俱赴東宮行在。’此餘聞之週中官自內出親見之者。”即,楊士聰史料的來源也是宮中親眼目睹崇禎自縊的太監。

    清軍入關形勢

    而楊士聰版的“崇禎遺囑”不僅有了“無面目見祖宗”,還有一句大家比較陌生的話:“百官俱赴東宮行在”,楊士聰猜測:“赴行在語,謂東宮既託成國,或成國護之以出,故令百官赴之耳。”即崇禎曾經將太子託付給成國公朱純臣,希望百官能前去輔佐。除了這些之外,楊士聰寫書之時,“無傷百姓一人”的話早已流傳很廣,說他在書中專門提到:“坊刻謬撰血詔,乃稱‘寧裂朕屍’,皆非也。坊刻稱‘盡殺百官,無殺百姓’,不知何據?此淺夫憤激之語,非先帝之言也。”即,《明史》中的“崇禎遺言”,早在其被錄入之前就已經有人懷疑其真實性了。

    崇禎帝御筆

    趙士錦和楊士聰的記錄,都聲稱出自曾經目睹崇禎自縊現場的太監之口,並且都提到了現場有“遺弓”,可見這兩份記錄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它們雖然不足以推翻正史中的記載,但也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有意思的視角。

  • 3 # 五湖散人李清楓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你享受了地位帶來的權力,也要承擔位置附帶的責任。通常所言“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這和楚霸王的“此天亡我非戰之罪”異曲同工之類。都是無法面對失敗的現實,為自己所謂的面子找一點偽裝,藉口來安慰自己而已。

    尋找亡國之君並非都是昏庸無能之輩,但是都有致命的弱點,

    如漢獻帝劉協,這是一個很有才能的帝王,如果不是亂世,也可成為一個太平天子。可是生逢亂世,無兵無權,又無心腹幹吏,更無決死之心,縱然三番五次想要收回皇權,也只能是望而興嘆。

    縱然像曹髦一樣有決死之心,也只是空留下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縱有不甘也是命喪黃泉。

    與劉協和曹髦相比,朱由檢面臨的局面要好上千倍萬倍。起碼國家是統一的,皇權是集中的。

    大明王朝的滅亡並非亡於滿清,也不是亡於李自成。而是亡於北京城內的朝廷。你崇禎皇帝思路再好,治國的理想再強,不去落實,沒人執行,那就是空想而已。對於近臣的放縱是明亡的誘因。

    作為一個君王能主動的為社稷殉葬,崇禎皇帝算是第二人,至於所說的那句罪在朕躬一人,不要騷擾百姓,那就是一句屁話,完全無用的。

    商朝最後一位君王,帝辛自焚鹿臺,是第一位死國的君王。

    西楚霸王項羽,算不上君王,雖然也是自殺,但是不算。

    南宋小皇帝,跳海自殺,是被大臣主導的,無自主意識,不算。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城破之時,殺妻滅子,自絕於煤山,算是第二位國破身死的君主。

    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君主制。有此氣概者二三人而已。算不上明君,但不失英氣豪傑!

  • 4 # 經武歷史講堂

    我對崇禎是飽含同情的,他的性格是有缺陷,但不應該當亡國之運,祖宗作孽報應到他身上,是挺可憐的。我撿幾句他的遺言分析一下。

    第一,朕死後任寇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直被人稱道,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吧,這個時候心中有百姓,才是真的有百姓吧

    第二,朕非亡國之君,大臣皆是亡國之臣。明朝官場腐敗,老百姓失地流亡,引發農民起義,崇禎死的時候能這麼說,也是挺有見地的。

    第三,以發覆面,無顏見祖宗於地下。都是羞恥心,都是愧疚感,這個人能知恥,應該是個好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砂鍋外面的油跡怎麼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