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書屋記
歸有光
杏花書屋,餘友周孺允所構讀書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巖公為御史,謫沅、湘時,嘗夢居一室,室旁杏花爛漫,諸子讀書其間,聲琅然出戶外。嘉靖初,起官陟憲使,乃從故居遷縣之東門,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後隙地謂允曰:“他日當建一室,名之為杏花書屋,以志吾夢雲。”
公後遷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歸而沒於金陵。孺允兄弟數見侵侮,不免有風雨飄搖之患。如是數年,始獲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於園中構屋五楹,貯書萬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間,周環藝以花果竹木。
方春時,杏花粲發,恍如公昔年夢中矣。而回思洞庭木葉①、芳洲杜若②之間,可謂覺之所見者妄而夢之所為者實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進士科,士方登第時,則長安杏花盛開,故杏園之宴,以為盛事。今世試進士,亦當杏花時,而士之得第,多以夢見此花為前兆。
此世俗不忘於榮名者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間關嶺海十餘年,所謂鐵石心腸,於富貴之念灰滅盡矣;乃復以科名望其子孫。蓋古昔君子,愛其國家,不獨盡瘁其躬而已;至於其後,猶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於無窮也。夫公之所以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歿,曾幾何時,向之所與同進者,一時富貴翕赫,其後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雖蠖屈於時,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諸孫皆秀髮,可以知《詩》《書》之澤也。《詩》曰:“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貽孫子。於胥樂兮!”吾於周氏見之矣!
注:①洞庭木葉:語出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②芳洲杜若:語出屈原《九歌·湘君》:採芳洲兮杜若。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起官陟憲使 陟:提拔,升遷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補房屋
C.揭之楣間 揭:張貼、懸掛
D.而諸孫皆秀髮 秀髮:秀麗的頭髮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公指其後隙地謂允曰 其孰能譏之乎
B.不及歸而沒於金陵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C.以公所命名 餘船以次俱進
D.夫公之所以為心者如此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 孺允兄弟數見侵侮,不免有風雨飄搖之患
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風雨飄搖的憂患。
B.此世俗不忘於榮名者為然
這說明世俗的人對榮譽和名聲沒有忘記是對的。
C.向之所與同進者,一時富貴翕赫
以前與玉巖公一起考中進士做官的人,富貴顯赫一時。
D.孺允兄弟雖蠖屈於時,而人方望其大用
孺允兄弟雖然不得志,但人們希望他們大有作為。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本文先介紹杏花書屋的由來及其佈置,然後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議論。
B.友人的父親玉巖公是一個正直的文化人,他由於大膽向皇上進言,因此觸怒皇上而遭貶。
C.作者認為,富貴顯赫的人,他們的子孫也跟著富貴顯赫;而貧窮之人,其子孫依然貧窮。
D.全文圍繞書屋的建造和命名錶現玉巖公其人的人格,使本來普通的書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義。
5.文中寫玉巖公自己對於追求富貴的念頭已經灰飛煙滅,但“復以科名望其子孫”。
對此你有怎樣的感想?聯絡現實談談你的看法。不少於200字。
參考答案:
(一)1.D 2.D 3.B 4.C 5.略
參考譯文:
杏花書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修造的讀書的房子。
孺允自己說他的已故的父親大人玉巖公做御史,被貶謫到沅水、湘水一帶時,曾經夢見自己住在一間房子裡,房屋旁邊杏花爛漫,孩子們在屋裡讀書,琅琅的書聲傳到屋外。嘉靖初年,重新起用提升為憲使,就從故居遷到縣城的東門,這就是現在居住的房子。玉巖公指著後面的空地對孺允說:“今後應當修建一間房子,給它命名為杏花書屋,來記下我做的夢。
”
玉巖公後來調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沒來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風雨飄搖的憂患。像這樣過了幾年,才找到了一個安定的居所。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補玉巖公住過的屋子,就在園中建了五間屋,收藏了上萬卷書,用玉巖公曾經說過的杏花書屋命名,書匾寫好掛在屋樑上,周圍種植花果竹木。
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杏花開得鮮豔燦爛,恍惚間就像玉巖公往年在夢中見到的情景一樣。回想玉巖公被貶的地方,可以說醒來時所看到現實是虛妄的,而夢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實的。進入房子,想到玉巖公,能不感慨嗎?
從前唐朝人重視進士科,讀書人應試考中時,正是長安杏花盛開的時候,因此人們都把杏園之宴當做大事。
現在考進士,也正當杏花盛開的時候,讀書人考中進士,大多以夢見杏花為先兆。這是世俗對榮譽和名聲沒有忘記才這樣的緣故。玉巖公因為說話觸怒了天子,被貶到嶺海十多年,歷盡艱險,玉巖公心性剛毅,不為富貴所動;把透過考科舉獲取功名的希望寄託在子孫身上。大概古代的君子,熱愛自己的國家,不只是自己竭盡辛勞;對他的後代,還希望他們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澤為朝廷竭力效勞。
玉巖公的良苦用心就是這樣的。
現在距離玉巖公去世的時間不知有多久了,以前與玉巖公一起考中進士做官的人,富貴顯赫一時,他們的後代不知道在哪裡。孺允兄弟雖然不得志,但人們希望他們大有作為。玉巖公的孫輩們都才華出眾,能夠懂得《詩》《書》的恩澤。
《詩經》說:“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貽孫子。於胥樂兮!”我在周氏家族這裡看到《詩經》中所說的現象了。
杏花書屋記
歸有光
杏花書屋,餘友周孺允所構讀書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巖公為御史,謫沅、湘時,嘗夢居一室,室旁杏花爛漫,諸子讀書其間,聲琅然出戶外。嘉靖初,起官陟憲使,乃從故居遷縣之東門,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後隙地謂允曰:“他日當建一室,名之為杏花書屋,以志吾夢雲。”
公後遷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歸而沒於金陵。孺允兄弟數見侵侮,不免有風雨飄搖之患。如是數年,始獲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於園中構屋五楹,貯書萬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間,周環藝以花果竹木。
方春時,杏花粲發,恍如公昔年夢中矣。而回思洞庭木葉①、芳洲杜若②之間,可謂覺之所見者妄而夢之所為者實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進士科,士方登第時,則長安杏花盛開,故杏園之宴,以為盛事。今世試進士,亦當杏花時,而士之得第,多以夢見此花為前兆。
此世俗不忘於榮名者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間關嶺海十餘年,所謂鐵石心腸,於富貴之念灰滅盡矣;乃復以科名望其子孫。蓋古昔君子,愛其國家,不獨盡瘁其躬而已;至於其後,猶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於無窮也。夫公之所以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歿,曾幾何時,向之所與同進者,一時富貴翕赫,其後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雖蠖屈於時,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諸孫皆秀髮,可以知《詩》《書》之澤也。《詩》曰:“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貽孫子。於胥樂兮!”吾於周氏見之矣!
注:①洞庭木葉:語出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②芳洲杜若:語出屈原《九歌·湘君》:採芳洲兮杜若。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起官陟憲使 陟:提拔,升遷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補房屋
C.揭之楣間 揭:張貼、懸掛
D.而諸孫皆秀髮 秀髮:秀麗的頭髮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公指其後隙地謂允曰 其孰能譏之乎
B.不及歸而沒於金陵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C.以公所命名 餘船以次俱進
D.夫公之所以為心者如此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 孺允兄弟數見侵侮,不免有風雨飄搖之患
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風雨飄搖的憂患。
B.此世俗不忘於榮名者為然
這說明世俗的人對榮譽和名聲沒有忘記是對的。
C.向之所與同進者,一時富貴翕赫
以前與玉巖公一起考中進士做官的人,富貴顯赫一時。
D.孺允兄弟雖蠖屈於時,而人方望其大用
孺允兄弟雖然不得志,但人們希望他們大有作為。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本文先介紹杏花書屋的由來及其佈置,然後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議論。
B.友人的父親玉巖公是一個正直的文化人,他由於大膽向皇上進言,因此觸怒皇上而遭貶。
C.作者認為,富貴顯赫的人,他們的子孫也跟著富貴顯赫;而貧窮之人,其子孫依然貧窮。
D.全文圍繞書屋的建造和命名錶現玉巖公其人的人格,使本來普通的書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義。
5.文中寫玉巖公自己對於追求富貴的念頭已經灰飛煙滅,但“復以科名望其子孫”。
對此你有怎樣的感想?聯絡現實談談你的看法。不少於200字。
參考答案:
(一)1.D 2.D 3.B 4.C 5.略
參考譯文:
杏花書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修造的讀書的房子。
孺允自己說他的已故的父親大人玉巖公做御史,被貶謫到沅水、湘水一帶時,曾經夢見自己住在一間房子裡,房屋旁邊杏花爛漫,孩子們在屋裡讀書,琅琅的書聲傳到屋外。嘉靖初年,重新起用提升為憲使,就從故居遷到縣城的東門,這就是現在居住的房子。玉巖公指著後面的空地對孺允說:“今後應當修建一間房子,給它命名為杏花書屋,來記下我做的夢。
”
玉巖公後來調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沒來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風雨飄搖的憂患。像這樣過了幾年,才找到了一個安定的居所。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補玉巖公住過的屋子,就在園中建了五間屋,收藏了上萬卷書,用玉巖公曾經說過的杏花書屋命名,書匾寫好掛在屋樑上,周圍種植花果竹木。
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杏花開得鮮豔燦爛,恍惚間就像玉巖公往年在夢中見到的情景一樣。回想玉巖公被貶的地方,可以說醒來時所看到現實是虛妄的,而夢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實的。進入房子,想到玉巖公,能不感慨嗎?
從前唐朝人重視進士科,讀書人應試考中時,正是長安杏花盛開的時候,因此人們都把杏園之宴當做大事。
現在考進士,也正當杏花盛開的時候,讀書人考中進士,大多以夢見杏花為先兆。這是世俗對榮譽和名聲沒有忘記才這樣的緣故。玉巖公因為說話觸怒了天子,被貶到嶺海十多年,歷盡艱險,玉巖公心性剛毅,不為富貴所動;把透過考科舉獲取功名的希望寄託在子孫身上。大概古代的君子,熱愛自己的國家,不只是自己竭盡辛勞;對他的後代,還希望他們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澤為朝廷竭力效勞。
玉巖公的良苦用心就是這樣的。
現在距離玉巖公去世的時間不知有多久了,以前與玉巖公一起考中進士做官的人,富貴顯赫一時,他們的後代不知道在哪裡。孺允兄弟雖然不得志,但人們希望他們大有作為。玉巖公的孫輩們都才華出眾,能夠懂得《詩》《書》的恩澤。
《詩經》說:“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貽孫子。於胥樂兮!”我在周氏家族這裡看到《詩經》中所說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