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心存反心,早晩都會反叛,所以一直壓制,在死前還設下毒計致魏延於死地。魏延有錯居功自傲、桀驁難馴、驕傲自負狂妄但罪不致死。

  • 2 # 劉坤忠120

    赤壁之戰後,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對峙,諸葛亮與張飛、趙雲攻取零陵,又令趙雲取桂陽,關羽取長沙。趙雲順利奪取桂陽,關羽在長沙遇到勁敵黃忠,長沙太守韓玄被手下校尉魏延所殺,投奔劉備。黃忠閉門不出,劉備親自去請,方得歸順。。。魏延提韓玄之首請功,被諸葛亮喝令軍士綁了,推出去斬首。魏延大叫冤枉,諸葛亮說你賣主求榮,且腦後有反骨,日後會叛亂,留你何用。劉備馬上圓場,軍師息怒,魏延將軍勇猛剛強,是難得的軍事將才,韓玄昏庸無能,不識人才,魏延將軍棄暗投明,殺了韓玄情非得已,請軍師網開一面。諸葛亮說,若非主公求情,決不饒過,若日後有不臣之舉,定殺不饒。魏延原本殺了韓玄可以邀功領賞,可以得到重用,不想差點丟了性命,以他孤傲的性格是有點想不明白,這諸葛亮到的是不是人,不由驚出一身冷汗。劉備諸葛亮君臣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紅臉,一唱一和,完全是想控制魏延。因魏延在韓玄手下得不到重用,劉備賢名遍天下,又在荊州廣納人才,魏延是想棄暗投明。在曹操南下,劉備從樊城率百姓南下之際,魏延率三百兵士在荊州城門大戰文聘,奪取城門,請劉備一行入城,但劉備雖有荊州士族的支援,與荊州軍閥蔡瑁是仇敵,怎能攜手守住荊州。所以劉備沒有入城,魏延戰至最後一個人,熱臉貼上冷屁股,只得自個回長沙。關羽戰長沙與黃忠不分勝負,魏延覺得機會來了,殺了太守韓玄,獻上長沙,也是有功,卻事與願違!。。。魏延武藝高強,膽大多謀,但桀驁不馴,狂枉自大,諸葛亮有御人之能,趁機殺一殺魏延的傲氣,好日後為國所用,必經魏延是個上將之才。後魏延隨劉備入川,衝鋒陷陣,屢建大功,在奪取漢中勝利後,劉備看好魏延,並重用魏延,封漢中太守,徵西將軍,都亭侯。成為一方諸侯,獨擋一面,為蜀國防守北大門,他的能力和忠心得到劉備的充分肯定。。。夷陵之戰後,蜀華人才匱乏,魏延是大將之才,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在平定南中也帶上魏延。在五次北伐上都以魏延為主將,因為魏延是蜀國中期最勇猛且有謀略的將領,魏延的才能是劉備諸葛亮認可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不可行的,諸葛亮的戰略意圖是以隴西為根據地,西和羌氐,奪取雍涼,即有充足的糧草,又有各民族的支援,時機成熟,兵發關中,拿下長安,兵進中原。第一次北伐時,蜀國兵力有限,糧草不繼,魏延從子午谷僥倖拿下長安,即使諸葛亮冒死從陳倉道取關中到長安會合,也將被魏軍四面圍困,西有雍涼的五萬兵力,東有魏主二十萬兵力從涵谷關進入長安,東南有司馬懿的十萬大軍從武關進入長安,蜀軍糧草不繼,會坐以待斃。所以諸葛亮北伐不能直取長安,是因為力量不夠,又不能對魏延明說,是軍事機密。所以魏延認為諸葛亮膽小怕事,有謀不用,六出祁山,勞師動眾,未免不有怨言。。。諸葛亮為國盡忠,在五長原為國盡力,在彌留之際為國為軍安排好後事,遺書費諱呈後主:由蔣琬接任丞相之職,姜維總攬軍政,臨時由楊儀統帥全軍撤回漢中,由魏延斷後。生前定計由馬岱斬魏延,若不反不斬。諸葛亮逝世後,大軍由楊儀統帥徐徐退回漢中,楊儀令魏率本部斷後,魏延聞聽後勃然大怒,又因楊儀與魏延長期不和,不原為楊儀這豎子斷後,還出言忤逆丞相,不因一人之死而荒北伐大業。要率軍繼續北伐,還派兵士燒燬棧道,斷大軍回撤,又領兵抯擋楊儀兵馬,被馬岱斬殺。。。魏延身為軍人,應服從命令,丞相逝世,舉國悲哀,更應該保護大軍撤回漢中,朝廷自有公論。以魏延對蜀國的功績,對國家的忠心,還是會得到後主的重用和應有的待遇。在諸葛亮逝世後,魏延不理智的行為和操作,不是謀反也是屬謀反了,被斬殺怨不得別人,咎由自取。

  • 3 # 杏林帥哥

    魏延出身士卒,為西蜀的名將。他跟隨劉備轉戰多年,由於作戰勇敢,屢建奇功,深受劉備和諸葛亮的讚賞和重用,曾多次升遷,先後兩次封侯。

    劉備在漢中稱王之後,要到成都籌劃稱帝的事情,準備挑選一名可靠的得力大將,留守漢中這個咽喉要地,以確保西蜀的安全。這個時候,全軍上下都以為這個重擔會落在張飛身上。張飛自己也深信不疑,自以為非己莫屬。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劉備看中了魏延,讓他領漢中太守,“進拜鎮北將軍”。這個任命一公佈,“一軍盡驚”。劉備當眾問魏延:“現在委你以重任,你將如何完成任務?”魏延回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王吞之。”劉備感到放心,劉備手下的將官聽了也很感動。魏延確實沒有辜負劉備的重託,多次抗擊了魏軍的侵犯,被封為都亭侯。

    諸葛亮出兵漢中,更以魏延為先鋒,曾大破魏將費瑤、郭淮,被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進封南鄭侯。

    魏延所率領的軍隊,所以能戰無不勝,與他“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身先士卒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魏延身上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驕傲自大,經常與同僚鬧不團結。尤其是與長史楊儀,互不買賬,“有如水火”。楊儀這個人也很有才幹,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不過他也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人。諸葛亮“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為他們不和睦感到惋惜,又很難分出誰是誰非,從而未能說服他們,使他們和解。

    諸葛亮臨終時,把軍權交給了魏延,這時楊儀害怕魏延加害自己,於是就放出謠言,說魏延準備投降曹魏,並率領軍隊去圍攻魏延。魏延最終被殺,而且株連“三族”。可見,魏延是被枉殺的。這一點,裝松之早就作了明辯。

    更不幸的是,魏延到了小說家羅貫中等人的手中,卻成為名副其生的反叛。《演義》把魏延描寫腦後長有反骨的天生的叛逆。諸葛亮早量把穩延作為一個內部控制使用的人物,既利用他的英勇善戰,又準備利用適當的時候除掉他。諸葛亮準備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時,有意叫魏延去誘敵深入,決定在火起之後,塞住谷口,使魏延與司馬懿一同被燒只是因為那時天下大雨,他才倖免一死。諸葛亮在彌留之際,又斷定魏延會叛亂,極其秘密地授與姜維與馬岱斬魏延的“錦囊妙計”。事情的發展,果然如諸葛亮生前所料。魏延公開反叛了,被馬岱一刀砍死。這一個“反叛”的罪名,顯然是小說家強加給魏延的,這也違背了諸葛亮對楊儀、魏延二人“不忍有所偏廢”的初衷。小說家這樣對待魏延,無非是為了表現諸葛亮“知人善任,料事如神”的才智。為此,只好讓魏延受委屈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你自己在23~25歲,做過最艱難的決定或選擇是什麼?選擇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