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鄂東散人

    蔣琬雖然計劃已經在心裡生根,並且為此做了一些準備,可這時候蔣琬偏偏病倒了,所以計劃也就被延遲,但是就在這段時間內,朝廷中有人聽說蔣琬準備走水路攻打魏國的想法,很多人都持反對意見,並立馬寫信勸阻他。從蔣琬的角度來看,水路與充滿艱險的秦川旱路比起來,暢通多了。可是大臣們並不這麼想,這水路去的時候容易,可回來就沒那麼簡單了。一旦船隻被敵方毀壞,那整個隊伍恐怕都會覆滅在敵國,這豈不可能會有去無回?

  • 2 # 一貳一橙

    其實蔣琬的“從水路伐魏”的策略,說到底也是他想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而已。

    因為諸葛亮五次北伐走的都是旱路,出秦嶺攻擊長安,可都沒有太大的效果。所以蔣琬想要改變一下戰術,從水路這方面想辦法。

    但這策略真的可行嗎?我認為不行,原因有三

    第一:地理位置。以蔣琬的意思,是從漢水、沔水順流而下,拿下曹魏的上庸、新城,保護住漢中的東部防線。這個想法很好,因為自從劉封失去上庸後,漢中的防禦體系就一直面臨著東線的壓力,諸葛亮每次北伐都不敢傾漢中之軍,就是因為在漢中的東南部還有著一個上庸。

    不過想法好是好,卻不現實。因為上庸無險可守,而且東臨曹魏,南靠荊襄,如果拿下上庸,那蜀漢的前線基地就會從漢中變成上庸,難道曹魏會坐視蜀漢在自己身旁插上一顆釘子卻不管嗎?

    不錯,由漢中是可以靠漢水順流而下,快速襲取下上庸(當然劉封就是這樣做的),但拿下之後呢?駐兵少了則不如不駐兵,駐兵多了則有可能受到曹魏和東吳的兩面夾擊,而且上庸和漢中相去甚遠。一個不小心被圍城了,連個信都發不出去,只能坐困愁城等死而已了。第二:人心。上庸三郡在東漢末年以來一直都是由申家兄弟主管的,申家在上庸的地位就相當於麋家于徐州、蔡家於荊州一樣,而蔣琬執政時期,上庸太守正是申儀(或是申家其他人)。關羽北伐時,劉封以“上庸新附,人心未歸”為由拒絕了關羽出兵相助的請求,原因就在於此。

    而此時親劉的申耽已死,上庸自然會留給親曹的申儀等人,所以就算蔣琬出兵攻下了上庸,也難逃劉封、孟達的命運。

    第三:司馬懿。要知道此時的司馬懿還得好幾年才去世,當年孟達佔據上庸反叛,司馬懿就曾以奇襲戰術,八日內強行一千二百里出現在孟達面前,僅十六天就拿下了上庸,徹底破壞了諸葛亮兩面北伐的計劃。

    所以就算蔣琬拿下了上庸也守不久,司馬懿雖然老了,可他對上庸的形式瞭如指掌,加上上庸的“土皇帝”申家的配合,裡應外合之下,諸葛亮都守不住,何況蔣琬。

    其實我們只要想一想就明白了:如果拿下上庸能北伐成功的話,那諸葛亮又何必五次兵出祁山,硬和千里秦嶺過不去呢?這一點作為諸葛亮最信任和最重用的蔣琬,會想不到嗎?或許他也想到了,卻還是想試一試,沒準就能打破諸葛亮五次北伐無效的僵局,給蜀漢政權恢復一點點信心了。

  • 3 # 不沉的經遠

    在蔣琬執政時期,認為諸葛亮從陸路北伐,道路險阻,運輸困難,所以提出了從水路伐魏的計劃,就是沿漢水、沔水而下,奪取魏興、上庸。這一計劃可以說勝算比較大,不過萬一失敗的風險也大,所以遭到了費禕等人的反對。

    上庸雖然地貧民少,但是戰略位置重要。

    上庸原本是漢中郡下一個縣,曹操佔領漢中以後把上庸等地劃出,建立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劃歸荊州。說是三個郡,其實不過是群山中三個小盆地,土地貧瘠,當時漢中人丁總數不過二十六萬,這三郡的人口可想而知不多。

    但是上庸三郡地處漢中、宛城、襄陽、南郡中間,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劉備在奪取漢中以後,就派孟達和劉封奪取了上庸三郡,一來連通了漢中和南郡,二來可以攻擊襄陽的側翼,協助荊州軍北上。

    不過隨後呂蒙趁關羽攻打樊城時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關羽兵敗身死,孟達叛變,上庸三郡也重歸曹魏。

    此時上庸三郡相當於襄陽東面的屏障,蜀漢要攻打襄陽,必然要先攻擊上庸三郡。而對於蜀漢來說,在失去荊州以後上庸三郡地位雖然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攻佔的話等於多了一條攻擊魏國的線路,所以還是很有戰略價值的。

    蔣琬決定兵進上庸,一是看中了上庸的戰略位置,二是看中了從漢中到上庸有水路可通,便於運輸糧食。

    諸葛亮北伐是出秦川,他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因為漢中到關中山路險阻,糧食轉運困難,因此常常因為糧盡而退兵。

    蔣琬據此提出了向東攻擊上庸的建議,從漢中到上庸可以沿漢水、沔水順江而下,可以說交通便利,不僅出兵速度快,糧食運輸也方便。而且上庸對於曹魏來說,畢竟只是襄陽的屏障而已,以上庸三郡的土地和人口看,不可能有太多的兵力防禦,所以攻打上庸難度也不會太大。

    而一旦奪取了上庸,那麼對於蜀漢來說,要北伐曹魏就不是隻有關中一條路了,還可以向東攻擊襄陽,至少也可以加強漢中東部的防禦,好處還是蠻多的。

    然而攻擊上庸也有相當大的風險。

    上庸雖然兵力不多,但是曹魏統治已久,對上庸三郡的控制已經比較牢固,一旦據城死守,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要攻克城池也是要費很大功夫的。

    而且三國鼎立以後,互相之間征戰已久,彼此都是防備甚深,時刻關注對方的動向。蜀軍要東進很難瞞過魏國的耳目,因此魏軍很可能會加強上庸的防禦。上庸周圍都是山地,一旦守住隘口,蜀軍攻取上庸的難度將大幅度增加。

    另外順江而下確實方便,但是萬一遭到失敗要退兵的時候就是逆流而上,那就困難了。所以當時蜀漢很多大臣認為“如不克捷,還路甚難”,擔心萬一失敗損失會很大,反對這一方案。劉禪也派費禕、姜維去勸阻,而蔣琬舊疾復發,也不得不終止了這一計劃。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蔣琬這一計劃即使成功,從上庸攻擊襄陽的方案也不大可行。

    這裡靠近魏國核心地區,魏軍兵力強大,而且這等於把後背交給了東吳,風險也是蠻大的。所以即使奪取了上庸,出兵攻擊襄陽的可能性不大。不過奪取上庸以後,漢中的東面多了一個屏障,所以也並非全無價值。

    蔣琬死後,費禕對於北伐並不積極,而費禕之後的姜維更熟悉西北,所以也是繼續攻打隴右等地,攻打上庸的方案就此再也無人提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慈禧當年狼狽逃出宮,路上沒有御林軍護衛,為什麼卻沒遭到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