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齊泰,本名齊德,齊泰這個名字是朱元璋給改的,足見朱元璋對其重視程度。齊泰雖然與方孝孺、黃子澄同樣被建文帝寵信,同為力主削藩的重要人物,但寵信程度不比“方黃”二人,這也導致齊泰很多正確的建議未被採納,最終導致了靖難之役的戰敗,南京城破後逃亡在外,抓獲後禍及九族。

    託孤重臣

    齊泰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參加應天鄉試,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次年便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歷任禮部、兵部、主事。後來由於謹身殿被雷擊中,明太祖前往祖廟進行祭拜祈福,挑選了為官九年以上且未犯過錯的官員陪同,齊泰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此時明太祖朱元璋為其賜名為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之後,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自此之後,朱元璋在為朱允炆清除障礙的同時,也在積極為其培養未來的執政班底,而齊泰便是其中之一。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齊泰被提拔為兵部左侍郎。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臨終之前,齊泰被招去接受顧命,輔佐皇太孫朱允炆。

    力主削藩,建議未被採納

    建文帝繼位之後,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深受寵信,齊泰很快被升為兵部尚書,開始進入決策層。

    由於意識到藩王時間長了之後必然成為朝廷心腹大患,於是建文帝登基之後便迅速與齊泰和黃子澄、方孝孺謀劃起了削藩。不過雖然同為力主削藩的主要人物,齊泰和方孝孺、黃子澄的削藩順序卻不同,齊泰主張“擒賊先擒王”,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不過這一建議卻被黃子澄所阻,在聽取了黃子澄的建議之後,建文帝最終決定先從燕王的胞弟周王朱橚開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靖難”為名舉兵,直指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為奸臣。面對燕王的起兵,齊泰建議削去燕王屬籍,聲罪致討,齊泰說:“公開指出朱棣是亂臣賊子,才可以攻克他。”

    (李景隆)

    靖難之初,建文帝以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伐燕。然而行軍至真定便被燕軍戰敗。於是黃子澄舉薦曹國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為帥,替換掉耿炳文。齊泰則極力阻止,認為李景隆並無帥才,不可為帥。然而這一建議同樣未被採納,建文帝最終還是任命李景隆為大將。

    結局我們都知道,李景隆先後兩次率領數十萬大軍,以數倍於朱棣的軍隊竟然被打的大敗。而齊泰和黃子澄等人由於前線的戰敗,先後兩次被罷免,但不久後又被啟用。

    南京城破後出逃在外,最終被擒

    由於戰事不利,南軍損失慘重,為了應付前線缺兵的窘境,甚至將拱衛南京的軍隊都抽調到了前線。夾河之戰失敗之後,齊泰再次被免職,奉命在外徵兵。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開始南下直逼南京,建文帝召齊泰回南京。沒等齊泰回到南京,燕軍便在李景隆開啟城門之後進了南京城。

    南京城破後齊泰便出逃在外,不久後被抓獲,與黃子澄、方孝孺一起被殺,並禍及九族,齊泰的堂兄弟齊敬宗等人被連坐誅殺,叔父齊時永、齊陽彥以及六歲的兒子等都被髮配邊疆。

    我認為《明史》中“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的評價較為客觀。

  • 2 # 季我努學社

    齊泰是洪武、建文兩朝重臣,在明朝早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影響明朝歷史走向的——靖難之役中,更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兩袖清風,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賞識;他一屆文人卻官至兵部尚書;他有一展宏圖之志,卻無安邦定國之策。最終隨著建文帝的消失,太子黨的徹底失敗,他也身隕家沒。這不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或許縱觀那段消失的歲月,也是一代人的痛楚。歷史最終定格在那個滄桑歲月。

    齊泰,本名為齊名德,字尚禮,別號南塘,今南京人,1384年鄉試第一名,1385年又高中進士,可見齊泰本人天資聰慧,有一定的學術涵養。仔細說來,齊泰本人也有很多值得扒一扒的地方。比如,齊泰曾有一次被雷擊中,但卻並無大礙。可見“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不過“後福”也未持續多久,就被一場叔侄皇位之爭給徹底打破了。

    齊泰本人對於工作十分勤勉,也十分負責。或許是青年時的經歷,讓朱元璋素來欣賞清官,曾經要求洪武一朝九年未有有過錯的一同祭祀,當時還叫齊名德一同隨往,由此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賜名為泰。此後擢升為兵部左侍郎一職,朱元璋召見之時,常常對答如流,對於邊境將帥名字都可以一一答出,深得朱元璋的賞識。1398年,朱元璋駕崩,臨終前朱元璋曾經將皇太孫朱允炆託付給齊泰等人,要求他們全力輔佐新帝登基。

    朱允炆剛剛踐祚登基,齊泰、黃子澄等人就要求建文帝進行削藩,雖然齊泰與黃子澄二人共同輔佐建文帝,不過二人在如何削藩的問題上還是經常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建文元年即1399年,早就對皇位覬覦很久的燕王朱棣,最終舉起“靖難”大旗,要求清君側,建文新皇登基,對於繁忙的朝政還不太熟悉,很多時候都依仗著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燕王又大軍勢如破竹,南京方面又低估了燕王的實力,用人不當導致戰局連連慘敗。

    建文帝朱允炆曾多次流露出後悔聽信齊泰、黃子澄的削藩之策。1402年,燕王的“靖難”大軍直抵南京城,一場莫名大火燒的建文帝不知所終,燕王剛一進城就下令搜捕建文身邊重臣,自然也包括齊泰等人,齊泰將自己所騎得白馬潑上墨汁企圖逃跑,然後再圖他日復興,可惜剛跑出不久的白馬出汗,白馬身上的墨汁也隨著汗水一點點褪去,這樣齊泰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被燕軍所擒。

    史書評價齊泰留下這樣一段值得我們回味的文字: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洩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參考文獻:

    1. 李慶勇: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的敗因探析.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2. 向廣宇:明初重典治國對靖難之役結果的影響 .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

    3. 許連穎;王冬傑:“靖難之役”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影響.蘭臺世界.2014.

    作者簡介:李晨,復旦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港主場對陣人和的冠軍戰,八萬人體育場為什麼僅允許18000人見證這一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