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情未了158507209

    不是。性灰論認為,人之初,無惡善。

    人性,也叫德性,就是人的善惡屬性。

    在成人中,聖人(盡善的善人)和極惡的惡人,不會一個都沒有都有幾個,只是數量極少寥若晨星。在成人中,除聖人和極惡的惡人外,常人的人性是人人善惡兼有。這就是說,常人的人性,分佈在善惡區間內的灰色區段上,是善惡雜存的矛盾整體。簡單地說,常人的人性是灰色的。在人性問題上,這就是和性惡論、性善論、向惡論、向善論、非善即惡論、非惡非善論和無惡無善論都不同的性灰論(有惡有善論)。

    性灰論仔認為,人年幼,無惡善;性相近,習相遠。展開說明就是,任何個人,在年幼時,既不能鑑別自身的行為究竟是惡行還是善舉,也沒有能力作惡或行善。因此,評價幼童,根本不能根據幼童的本能行為判斷他究竟是一個惡人或是一個善人,也就是說,不能判定幼童的人性究竟是性惡還是性善。因而,任何個人,在年幼時,人性相近、沒有誰是惡人誰是善人的區別,也就是說,儘管不同個人在年幼時人性稍有不同然而總體相差不大(接近相同)。人性,是個人在整個人生中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管教和影響(薰染)下透過自身的修行習得的習性。人性主要透過個人在整個人生中的修行習得。人性的差異,是由個人在整個人生中受到的管教和影響(薰染)不同和自身的修行不同決定的,主要由個人在整個人生中的修行不同決定。

    性灰論仔認為,人世間,人與人,教不同,習各異;近朱赤(近善者善),近墨黑(近惡者惡);善和惡,不相一。這就是說,儘管不同的個人在年幼時人性相近,然而各人受到的管教和影響(薰染)和自身的修行總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根據人的行為評價人的善惡,由地位和立場相同的人來評價,被評價人各人的善惡是不相同的。當然,這不否認,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人性的評價更主要地是由評價人和被評價人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和立場的異同決定的。因此,由地位和立場對立的評價人來評價同一個人,被評價人的善惡在兩類評價人的評價中通常善惡顛倒:善者不善,惡者不惡。

    性灰論仔認為,人漸成,惡兼善。隨著個人逐漸長大成人,每個人都既會習得一些善的習性也會習得一些惡的習性,因此,在成人中,常人是善惡兼有的人形的馴獸(家畜)或野獸。在成人中,常人的人性分佈在善惡區間內的灰色區段上,是善惡雜存的矛盾整體。世人皆知,人性非常複雜。民間說法就是,人上一千、形色俱全。大致分為四種情況:或少惡,或多善;或多惡,或少善;有極惡;有盡善。在現實社會里,有的人惡多一點善少一點,有的人善多一點惡少一點,有極惡的惡人,有聖人(盡善的善人)。

    性灰論仔認為,管教法,修行法:知善惡(致良知),養善性,抑惡行,揚善舉,止至善,漸成聖。管教方法,就是引導受教人知善知惡,培養受教人的善性,抑制受教人的惡行,弘揚受教人的善舉,盡力把受教人變成聖人,目標就是要把受教人逐漸由常人變成聖人。修行方法,就是透過悟道(格物)知善知惡,培養自身的善性,抑制自身的惡行,弘揚自身的善舉,盡力把自己變成聖人,目標就是要把自己逐漸由常人變成聖人。悟道是指透過知行合一的鍛鍊(學習、思考、研究和踐行等方式的鍛鍊)體悟人道(人間正道或善惡之道))。不容置疑,聖人難成,不能沒有。在人世間,一個時期連一個聖人都沒有,這個時期世道就會完全變灰變暗甚至變黑。既然聖人難成、不能沒有,管教修行,不論成敗,盡力就成(就是成功)。管教目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養新人,育新人。修行目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變新人,做新人。

    性灰論仔認為,不從善(不接受善管善教),不習善,少良知,缺善性,不棄惡,不行善,作惡多、行善少,達至惡,漸變獸。一個人既不接受管教也不自覺修行,就會善惡不分、善惡顛倒、惡性膨脹、缺少善性,就不會棄惡行善,惡行就會越積越多,善行就會越做越少,最後就會變成一個至惡的惡人,形象地說,結果就是慢慢地由常人變成獸性十足的長著人的體形的野獸——獸人。經常聽到世人罵那些德性很差的人說:“某人沒變成人”,“某人是個畜生”,就是這個道理。

    性灰論仔認為,性本惡;性本善;性向惡;性向善;性無惡,也無善;不全面,應批判。這就是說,在人性問題上,性惡論、性善論、向惡論、向善論、非善即惡論、非惡非善論和無惡無善論,都是不很準確和不很完善的理論,都應受到批判。例如,人性向惡論不是個人本性向惡而是個人身處的社會群體要求個人向惡,人性向善論不是個人本性向善而是個人身處的社會群體要求個人向善。因此,個人通常順從社會壓力或聽從良心(善心)召喚抑惡揚善。當然,由善人來評價惡人,惡人是那些抗拒社會壓力棄善行惡的人。

    因此,性灰論仔認為,社會應該透過道德、紀律和法律對那些經常作惡的惡人加強管教並給予懲罰,同時社會應該鼓勵人人不斷加強自覺修行多做善舉。當然,性灰論仔認為,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建立一個體現平等、民主、公平和正義等等原則的崇尚德治和法治的社會,避免利益對立的人相互作惡。

  • 2 # 靜靜地觀魚

    人之初是善是惡這個問題至少在孔孟時代就己明確提出,西方也在同時代也有類似問題。可為何到如今還有此問?那是證明人看問題的角度從來沒有統一過,為什麼角度無法統一?那是因為人從來就沒有平等過。人站在食物鏈的不同位置是有不同人生觀的,不可能吃撐著的人與餓著的人看見月亮會有相同的想象。這從一個側面也證實了唯物論的可靠性。雖然本人時時傾向於唯心的觀點,然而這恰恰代表了唯心的不客觀不冷靜。

    有時候為了給自己一個安慰,自己居然有一個人之初性本無的觀點,然後再為自己的觀點找證據,這實在是可笑的行為。一個正常客觀的順序應該是發現現象,進而總結出理論規律才對。其實要一定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結論也不太難。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實驗。將剛出生的孩子處於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提供生長足夠的物質需要,即不能少,以至於促成其產生掠奪的想法。也不能多,以至於促其產生助人的想法,。要從小絕育,避免產生異性爭奪。等等,無非是完全避免其有想法。

    在這樣的環境中看看他的善惡。當然這涉及到人權問題,是殘酷不合人道的,與日本的731並沒有本質區別,誰說不流血就不叫殘忍?那麼從這個角度講,人產生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殘忍之源,也就是說本身就是殘忍的,。也就是說人類的文明發展至今無論將自身美化到何種高度,殘忍的念頭從古到今,從外到內,從沒有一絲一毫的衰減,。這也正是當代人依然在提出這樣問題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小峰主演的電視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