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鐵鷹劍士
-
2 # 邏輯文史游
夷陵之戰,或者說是猇亭之戰確實是導致劉備身死的直接原因,而許多人也覺得夷陵之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劉備的連營部署了。但若我們從《三國志》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的話,也多少能看出劉備之所以會失敗主要原因並不是在連營上,而當時隨軍的謀士很多,最著名的當屬馬良了,所以我們就總感覺馬良未能阻止劉備的“昏招”確實是失職,那麼此戰之責於馬良關係有多大,今天邏輯文史姨就從兩個方面來聊聊自己的看法。
首先,劉備在稱帝后的一系列舉動都向世人證明了自己並非是要匡扶劉協的漢室,而是要建立劉備的漢室,所以無論是為沒死的劉協送喪還是與東吳交惡都展示除了劉備的野心。而巧的是這時東吳方面奪回了荊州殺了關羽,殺害張飛的仇人也投奔了東吳,這樣一來讓劉備有了合理的伐吳緣由,於是劉備大軍就浩浩蕩蕩的一路向東直奔建議。
在準備階段,馬氏五常中評價最高的馬良被委以重任,他負責去武陵地區去當地蠻族協商伐吳之事。與蠻王的交談可不是誰都能做的事情,三句話說不到點上或許就被當作盤中餐享用了,但馬良就是能夠拉攏蠻族一起抗吳,為蜀國提供了不錯的額外戰力。在戰爭的初期,蜀軍還是一直保持勝利姿態的,大軍一路殺至猇亭,吳國方面派陸遜堅守與蜀軍對峙。
劉備大軍行至猇亭時就延綿靠近水源紮寨,這樣一方面能保證陣形的連貫,邏輯文史姨雖然不懂陣法,但蜀軍的樣子最差也是一字長蛇陣吧。而靠近水源也能保證基本的補給,所以劉備連營從人情方面來講也不算有什麼問題。吳軍方面想要擊退蜀軍,無論是實力還是兵力都沒可能,所以只能堅守不出,但此時正值酷暑天氣,蜀軍每多待一分,對自己就是一分煎熬,劉備也想速戰速決啊,你陸遜一直不跟我打這是怎麼回事,所以在堅持許久過後,將士們有不少出現了中暑的症狀,劉備見狀只得放棄水源把大軍撤入林中。
客官我且問您,如果你是馬良,你對主帥的做法表示贊同嗎,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贊同吧。與其讓蜀軍遭受酷暑喪失戰鬥力,不如待在林中蓄勢待發,無論是人情還是常理,劉備的舉動問題都不大,自然馬良也不會提出什麼反駁意見。
但可怕就可怕在東吳的水軍可是馳騁三國的存在,陸遜安排士兵從水路進軍,奇襲蜀軍肋部,在劉備的中後方製造混亂,當劉備安排人手處理中後方時自然喪失了先頭部隊的注意力,陸遜讓伏兵又騷擾蜀軍前方,導致劉備首尾不能兼顧。更可怕的是,在夜深人靜時陸軍的一把大火讓林中的蜀軍“無所遁形”,這把火不僅燒盡了劉備的元氣,還讓馬良死在了亂軍中。
所以,馬良有無數個不阻止劉備連營的理由,但就是沒考慮到吳國水軍的戰鬥力。
那麼,另一方面,馬良在《三國志》中的評價很高,但評價高就代表能力高嗎?恐怕並非如此。馬良在入蜀後表現不算突出,基本上就是作為“辯論家”或者是“說客”而存在,夷陵之戰中他的職能也並非是出謀劃策,所以夷陵的鍋,馬良不該背,而他的意外死亡,也就多少讓人覺得可惜了。
所以,大家還是對神筆馬良更熟悉…
回覆列表
劉備親率大軍伐吳,號稱七十萬,其實不足五萬。前期蜀軍勢如破竹,深入吳國境內,軍隊百姓投城者不計其數。東吳大軍據險堅守,堅守營寨,拒不出戰,這讓蜀軍十分焦慮,戰與退都難。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結成連營之勢,防止吳軍偷襲。
馬良勸說劉備,結成連營之勢雖然方便防敵偷襲,但是敵軍用火攻,則不利於我軍。劉備年老昏聵,認為自己用兵老道,敵軍不敢用火攻,就算用火攻,他也能快速出擊滅火殲敵。劉備年紀大了,過於急迫的想完成再統天下的理想,因此利令智昏,馬良勸不住他,只好不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