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夫常談
-
2 # 像魚兒一樣自由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所發明的“木牛流馬”使人歎為觀止,包括他的對手司馬懿都佩服得啞口無言。千年逝去,“木牛流馬”也消失在歷史中。後人雖絞盡腦汁複製,無功而棄的結果更令這一發明似神話一般。“木牛流馬”究竟是何物呢?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回中有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的描述,說這種運輸工具“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司馬懿聞此,遂派人搶去數匹,命巧匠仿製二千餘匹,並讓軍土驅駕木牛流馬到大本營搬運糧草,往來不絕。
諸亮命人以魏軍打扮混人糧草隊伍中,悄悄將木牛流馬口中舌頭扭轉,牛馬便不能行動。正當魏兵疑為怪時,諸葛亮又派500軍土兵扮作神兵,鬼頭獸身,以五彩塗面,邊驅牛馬而行,邊燃放煙火。魏兵目瞪口呆,以為諸葛亮有神鬼相助,不敢追趕,諸葛亮輕而易舉地將魏軍糧草運回。由於《三國演義》將木牛流馬描述得神奇絕妙、致使很多人都認為,所謂木牛流馬根本不曾存在,純屬小說家杜撰。
小說之言,不能信為史實,那麼史書又是如何記載的呢?查考史書,可知諸葛亮確實製造過木牛流馬。《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建興)九年(221),亮復出都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沒有《三國演義》描繪得那麼神奇,但從中可見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運糧的歷史事實。
木牛流馬究竟怎樣製造?西晉陳壽所編的《諸葛亮集》中的一段文字,應是可靠資料: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換,攝者為牛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ニ十里,而人不大勞。
木牛者,流馬尺寸之數,助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ニ寸ニ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ニ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寸。前槓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ニ寸,廣ー寸。後軸孔去前槓分墨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槓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克去後槓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槓長一尺八寸,廣ニ寸,厚ー寸五分。
後槓與等版方ニ枚、厚入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鬥。從上槓孔去勵下七寸,前後同。上槓孔去下槓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ーー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槓,長二尺ー寸,廣ー寸五分,厚ー寸四分,同槓耳。
這段記載,雖說明木牛流馬的製造方法,但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故歷來圍繞木牛流馬究竟為何物有過種種猜測。
第一種觀點認為,木牛流馬是經諸葛亮改進的普通獨輪推車。《宋史》、《後山從談》、《稗史類編》等史籍都認同此種看法。諸葛亮將漢代稱為鹿車的木製獨輪小車加以改進後稱為木牛流馬。“獨輪車”之稱出現於北宋。四川渠縣蒲家灣東漢無名朗背面的獨輪小車浮雕等實物史料也可以為此觀點提供佐證。木牛流馬的模樣與這些造於東漢時期的獨輪車很相似。
第二種觀點認為,木牛流馬是新穎的自動機械。祖沖之曾在木牛流馬基礎上,造出更先進的自動機械。《南齊書祖沖之傳》載:“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由此可知,三國時利用齒輪製作機械已很常見,故諸葛亮製造的木牛流馬應該是令祖沖之感興趣的、運用齒輪原理製作的自動機械的前身而不可能是漢代已有的獨輪車。
第三種觀點認為,木牛流馬是四輪車和獨輪車。但針對究竟何者四輪,何者獨輪觀點截然相反。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八說:“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而民間謂之江州車子。”但范文瀾則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所謂一腳即一個車輪,所謂四足即車旁前後裝四條木柱;流馬即改良的木牛,前後四腳,即人力四輪車。這兩種說法完全相反。
第四種觀點認為,木牛流馬實屬一物。三國史專家譚良嘯認為木牛和流馬皆是一種新的人力木製四輪車。古機械複製研究者王湔也認為,二者同屬一物,並製造出一種具有牛的外形、馬的步態的模型。
究竟上述何說最符合木牛流馬的原貌,至今仍難評說,故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大謎團
回覆列表
我認為諸葛北伐時的木牛流馬,其實就四川省好多地方農村5、60年代包括在以前愛用的獨輪雞公車,這種車一個人兩手握著兩車把向前推,在小路上也能正常推動,可推200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