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山萬丈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

    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大家都知道,劉備伐吳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成敗可以直接決定三國未來的走向,那麼在這場至關重要的戰役之中,劉備帶了哪些人呢?歷史上知名的那些個猛將謀臣之類的有沒有出場呢?

    劉備伐吳形勢圖

    首先從兵力上來說劉備當時大概也就是帶了6-8萬的兵,而且因為路線太長了中途需要留人防守,所以真正在前線的其實也就是4萬多的樣子。而東吳的人反而要相對多一點,再加上有城可守,所以其實總體上還是東吳佔上風。

    至於說到劉備到底帶了哪些謀臣武將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問的是他還能帶誰,當時的情況是早年跟著劉備打天下的老臣死的死,老的老,幾乎沒有幾個完好無損的,諸葛亮不用多提,他本來就不支援攻東吳,再加上諸葛亮必須坐鎮後方,所以沒有跟去,而趙雲其實一直沒有再正面戰場上帶兵打仗過,一直不受重視(畢竟我雲哥出生太低了),至於馬超則是鎮守邊疆,防禦羌人,所以也不能出動。而關羽作為出兵的理由,自然是早死了,張飛也被手下人弄死了,黃忠病死了,龐統很早之前就死了,法正這個最受信任的軍師也已經去世了,可以說當時劉備陣營中真正最能帶兵打仗的就是劉備他自己了。

    因為沒有什麼猛將謀臣能帶,劉備最後帶了一些在歷史上不怎麼有名的人,文有馬良(不是神筆馬良哦),黃權;武有馮習、張南、傅彤等人,路上又招攬了當時的一些南越異族比如沙摩柯等人一起攻打東吳,可以說這次出征真的是“星光黯淡”,縱觀雙方陣營,軍事才能真正突出的也就是陸遜一人罷了。

    劉備伐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眾所周知,劉備一生之中最後一次出征打仗就是東征伐吳之戰,而這場戰役最後也以慘敗告終,對於三國鼎立的局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這一場大戰對於吳蜀兩國都沒有好處。對於劉備的這次失敗,很多人都不解,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前去,這樣肯定不至於落得這麼慘敗的下場。 

    劉備伐吳的路線圖

    首先需要說的是在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演義中的那麼神,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稱得上是一個全才,但是相比來說他的軍事能力比之他政治後勤等方面來說還是差了不少,而且縱觀歷史上諸葛亮自從跟著劉備,幾乎就沒有指揮過什麼戰役,演義中所謂的諸葛亮博望坡之戰的妙計其實都是羅貫中編的,那場戰役其實是劉備指揮的,和諸葛亮沒有多少關係,所以說其實對於劉備而言諸葛亮是一個內政上的人才,而不是出去帶兵打仗的,真正的軍師反而是龐統、法正等人,但是很可惜龐統法正早早地就死了,而在這場戰役失敗之後諸葛亮還感嘆:“若是法正尚在,決不至於落到這個地步。”

    其次當時劉備伐吳主要是為了緩和自己內部荊州、益州兩大勢力的矛盾,而諸葛亮應該算是不屬於兩者的超然存在,所以說劉備這次出征不帶上他也是很有可能的,再加上劉備自己已經親征了,諸葛亮這個丞相再走,成都靠誰來處理政事,靠誰來安撫留下來的那些人,也是考慮到這一點,劉備才把諸葛亮給留下來了。

    劉備伐吳失敗的關鍵戰役

    眾所周知,劉備生涯最後的一次伐吳大戰是失敗的,而這次的失敗也是對於日後的形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這次劉備伐吳失敗的關鍵戰役又是什麼呢,其中的過程又是什麼個樣子的呢? 

    伐吳失敗的夷陵戰役

    劉備伐吳失敗最關鍵的一場戰役就是夷陵之戰,可以說這場戰役是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齊名的戰役,對於之後的三國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當時孫權方趁著關羽攻打曹操的時候,從後方偷襲的了關羽,結果關羽一戰敗北被殺,整個荊州幾乎都落入到了吳國的手中,這樣一來吳蜀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掀起了夷陵之戰。

    在公元221年的時候,劉備先趁機稱帝,然後一個多月的會見就召集了自己的大量人馬準備攻打東吳,要奪回荊州,孫權幾次派人求和都未能讓劉備打消這個念頭,在7月份左右的時候劉備主動出兵,對東吳發動了戰事,當時雙方的國界線已經是到了長江三峽一帶,可以說是地勢狹窄,非常不利於作戰,陸遜作為全軍總指揮認識到當時劉備軍氣勢太盛不能和他們硬拼,所以就決定放棄馬上決戰,透過防守反擊的方式來獲取勝利,陸遜果斷指揮吳軍避過漢軍的鋒芒,一路有秩序的敗北後撤,麻痺劉備的精神,到了夷陵一帶就在那兒駐紮了下來,和漢軍僵持,那兒地理位置比較好,易守難攻,劉備軍不好打,而陸遜也非常沉穩,就是拖時間,找機會,等到了6月份的時候,天氣太熱了。劉備手下都忍不住了,所以劉備只好將兵力分散在當時的山路上,結果被陸遜找到機會一把火燒掉了蜀軍的主力,劉備自己也大敗而回。

    陵夷之戰的失敗,是人們常常貶低劉備軍事才能一個例子。從戰略上來講,該不該打吳國。奪荊州呢?仗打敗了,都說不該打,我認為這是馬後炮。劉備要完成他的大業,必須擁有荊州,沒有了荊州,蜀國北面有秦嶺,無法大規模北伐。因為蜀國是易守難攻,所以先吞吳,再滅魏。是合理的。蜀在吳的上游,糧草輜重水運十分方便。佔了地利。道義上講,吳蜀本是盟國,吳襲殺關羽,失理在先。所以先吞吳,後滅魏的戰略是唯一可行的。最後事實證明,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因糧草問題,無功而返。也說明劉備的戰備是對的。但戰爭有一定的偶然性,劉備輕敵冒進,被陸遜打敗。只是戰術上的錯誤,不是戰略上的失敗。

    以當時的態勢劉備據有荊州益州,漢中,實力空前膨脹,即使關羽不敗亡,劉備於孫權必有一戰,二者存一,而後方可與北方曹操兩強對峙。劉備和孫權所差的只是一個藉口而已,關羽屢次激怒孫權未必不是在有意製造這個藉口。只是孫權先動手一步。

    劉備伐吳,其實勝面大於輸面,於公,孫權擅殺大漢壽亭侯,於私,孫權背信棄義,背後捅刀,現在為弟保仇,伐吳在道義上是有其正義性的,氣勢上,統轄的是橫掃漢中的新勝之師,可謂氣勢如虹,地利上,順江而下,一日千里,從伐吳初期的勢如破竹可以看出戰略決策並無錯誤。若勝,則席捲江東,進而和曹操成兩強對峙的局面,若敗則退守巴蜀,以待天時,換了任何有匡扶天下之志的英雄都會賭這一把,如果不賭劉備就不是那個梟雄劉備而是和劉表,劉璋,張魯一樣的守戶之犬了。所以他賭了,所以他是孟德公口中的英雄。

  • 2 # 龍濤的海闊天空

    我們看看劉備伐吳都帶了哪些人?黃權、馬良、馮習、張南、傅彤、杜路、劉寧、關興、張苞等。正史裡的跟演義不同,沒有黃忠。

    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魏延等優秀人才,而是帶著這些名氣不大的將領去?還是因為劉備比較自信,諸葛亮需坐鎮後方、魏延離不開漢中。這些跟隨的將領大多是荊州人士,黃權是本土派,但比較有能力,關興、張苞是關羽、張飛的兒子,政治上都比較可靠。

    李嚴年輕時也在荊州,給劉表做事,後來投奔了劉璋。劉備入蜀,李嚴見劉璋無能,就投降了劉備。

    劉備是很賞識李嚴的,李嚴也曾在荊州做事,那劉備伐吳為什麼不帶李嚴?

    我估計還是劉備覺得沒有必要帶著他,李嚴是一個能做實事的人,打仗未必在行。

  • 3 # 彩迷德哥

    這電視劇時間長了!不太記得起來!劉備這人,從現代人心裡猜測這人,劉備是善於功心於心計和利用人的偽君子!可能當時的張飛關羽等一群毫傑,個個都被臭錢難倒,劉備是皇孫貴族有錢無疑!總體劉備想當帝王,所以裝孫子潛入江湖招兵買兵,在現代統稱這種作為就是黑勢力。其實劉備的計謀比孔明高得多!能讓龍虎為己賣命!現代人都知這類人是多可怕多聰明!如果現代人回到三國時代!比孔明厲害的人多了!幾千年回望三國時代的人!會發覺都是一群笨蛋!看看張飛、關羽的下場。為之感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CBA開戰,空場和不空場比賽,哪種對球員發揮影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