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糧小咖

    為啥現在的糧食價格還是10年前的價格?百姓該如何生存?謝邀。作為關心、關注農業和糧價的,討論一下最近10多年的糧價走勢,還是很有意義的,但百姓如何生存,說實在的,有點誇張了。糧價高和低,既是市場環境決定的,也是調控影響的,在哪一個國家和地區,都避免不了的要面臨穀賤傷農、米貴傷民的問題。所以,糧食是生存的基本之一,和價格有關,但不是主要的。一、國內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比較大,主糧品種則是被主導。中國糧食流通市場經歷了計劃經濟、統購統銷再到市場化的過程,雖然現在還在推進糧食流通市場化、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但不可否認的是,調控的有形之手始終在發揮著作用,在最近10多年來更多的還是主導作用。以小麥、稻穀和玉米三大糧食品種為例,2004年開始有了稻穀最低收購價,2006年又出臺了小麥最低收購價,2007年玉米臨儲開始發揮作用,在經歷了初期幾年內的收儲底價穩定之後,隨著物價的上漲、種植成本的上漲,國家開始持續上調託市價格,其中,小麥託市收購價格從最初的0.69、0.72元/斤上調至最高的1.18元/斤,稻穀託市收購價格從最初的0.7、0.72、0.75元/斤上調至最高的1.35、1.38、1.55元/斤,玉米臨儲價格從最初的0.7元/斤上調至最高的1.12元/斤。糧食價格上調,對農民來說肯定是有利的。而伴隨著物價的上漲,也並沒有對城鎮居民的生活造成多大影響。但糧價畢竟不能一味的上調!?還要根據國內糧食供需狀況、國內外糧價對比、糧食種植成本及收益變化等進行下調。所以,最近幾年來,除了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品種陸續退出臨儲收購之外,還在保留的小麥和稻穀託市收購,其收購底價出現了持續下調的狀況。截至2019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為1.12元/斤(與2013年的水平持平),稻穀託市收購底價分別為1.20、1.26、1.30元/斤(秈稻和2012年水平相當,粳稻和2011年水平基本相當);對比2009年的託市底價,小麥為0.83、0.87元/斤,稻穀分別為0.9、0.93、0.95元/斤。二、市場供需總體連年保持寬鬆格局,特別是主糧品種,每年出現產需結餘導致庫存量高企。在國家扶農惠農政策的支援下,以及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應該說,最近這十多年來,國內糧食生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雖然不至於年年增產,但除了個別年份因為自然災害、病蟲害等原因導致的減產之外,大多年份的年景還是非常好的。截至2019年,雖然玉米、水稻等部分主產區也有受災,但總體上氣象條件還是相對有利的,國內糧食生產也取得了歷史記錄的好年景,國家統計局公佈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達到66384萬噸,其中小麥13359萬噸、稻穀20961萬噸、玉米26077萬噸、豆類2132萬噸、薯類2883萬噸。要知道,這一產量,是在國內糧食播種面積連年下降的情況下取得的。反過頭來再說消費,在人們飲食結構不斷最佳化調整、社會經濟不斷髮展、人口持續增長等的帶動下,國內糧食總的消費需求是不斷增加的,哪怕最近幾年直接的口糧消費人均絕對量在下降,但糧食轉化能力提高,對糧食的需求依然有增無減。只不過,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老齡化、勞動力下降),肉類、油脂等消費水平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等等,糧食消費的增幅在逐漸縮小。當然,最近兩年出現的非瘟導致飼料需求大幅下降,糧食轉化的數量也隨之下降,應該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插曲。那麼在這種糧食產量總體保持穩定增長,而消費需求增幅縮小的情況下,雖然總體上國內糧食供需仍維持緊平衡狀態(主要缺口是大豆),但有些主要品種如小麥、稻穀,以及前兩年的玉米,都出現了庫存水平較高的狀況,去庫存也成為了最近幾年的常見詞,和糧食行業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綜上所述,國內糧食價格的變化,既有上述的主要影響,其實還包括國際市場的影響,特別是入世以來,國內外市場的聯動性逐漸增強,國內糧價高企必然會導致進口壓力增加,比如前幾年出現的東南亞大米大量走私,美國、澳洲等高粱、大麥等進口量大幅增加等等,都是價差很大帶來的利益很大進而產生的衝動。這裡因為篇幅原因,不再贅述了。基於以上,商品的價格有著市場規律的執行曲線,有漲有跌才是真正的市場化。只不過在中國特殊的糧食國情下,上游種植環節的弱勢和收益偏低,使得糧價下跌帶來的困頓和壓力較大,這個問題也是這幾年需要從生產者補貼等方面要著重解決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合的藥用價值有哪些如何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