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大頭先生

    美華人民:無自由,毋寧死

    全美感染人數已將近130萬,死亡7.6萬,

    這個時候的美國群眾呢?

    絲毫沒有感覺到恐慌,反而整天進行遊行活動,看到美華人民的“無自由,毋寧死”真是深深的感到“敬佩”

    居家令已經如同虛設,這個我們曾經都向往絕對自由的國家,如今卻也展現出這把雙刃劍的另外一面。

    美華人民其實也是支援社交保持距離的政策,可是人家嚮往自由,忍不住啊,一個人多無聊啊,大家一起出來走走,感受一下Sunny多好。

    政府也對這種事司空見慣,愛出來就出來,也不攔著你,想抗議就抗議吧,反正身體是自己的,你感染了也沒人管你,就是個數字的積累罷了。

    所以,人都已經成群結隊的出來了,復工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並且,就算是疫情期間,美國的許多發明家和企業家也一直沒有休息,都是在加班加點的工作,比如說馬斯克發明了星鏈計劃,這張圖便是國境中國雲南時候的樣子:

    計劃發射12000顆衛星的全球無死角,高速 wifi時代到來,意味著網路圍牆將形同虛設。美帝跳過5G直接進入6G時代,目前已經達到測試狀態的420顆衛星6個月內進行公測,先從高緯度地區開始切入。

    我們在關注美國疫情的同時,人家的企業家科學家卻在進行改革創新,發明創造,這種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所以說,美國復工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疫情期間,很多人把我們國家和美國進行比較,其實這完全是沒有什麼可比性的。

    首先兩個國家的人民思想不一樣,政府的管控力度不同,所以根本就做不到相互理解。

    1918年的大流感死了675000人,美國得經濟都沒有崩盤,今年的疫情也同樣不會,最多隻是重創,但絕不會傷其元神。

    所以,綜上所述,美華人民復工既不是決定,也不是任性,只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罷了。

  • 2 # 臨石觀海

    承認是肯定不能承認的,但這趨勢已經有點不可阻擋了,美國疫情肆虐,經濟停擺,特朗普振臂一呼,“多死幾個人沒事,經濟不能崩。”於是全美開始復工,隨之而來的便是適者生存的殘酷現實,美國民眾心照不宣肩並肩走向“群體免疫”。

    截止臺北時間5月8日,美國新冠確診人數突破129萬,甩開第二名西班牙百萬之巨,死亡人數也遙遙領先,身處獨一檔,地位無法撼動。

    然而就在這種美國疫情大爆發的背景下,特朗普置國民性命不顧,毅然決然的吹響了復工的號角,舉世皆驚,雖然美國沒有在口頭上進行“群體免疫”,但已經在這條路上狂奔。

    先來說說何為“群體免疫”?簡單的說就是疫情的爆發與個體中接觸的頻率有關,如果一個群體有70%到80%的人具備抵抗力,疫情就不會爆發。

    而此次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國爆發時,英國率先提出這一方案,但卻沒有實行,可能是由於看到自己首相中招後的慘狀又退縮了。

    之後英美專家建議印度可以試一下這個“群體免疫”方案,這真的是把人往懸崖下推啊,好在印度忍住了,不然王炸就真的點燃了。

    但最近瑞典卻宣佈“群體免疫”成功,瑞典從一開始就選擇跟病毒硬剛,死亡率也是極高,目前也看不出其成功了的跡象,那麼退一萬步講,就算瑞典人天賦異稟,群體免疫成功,美國行嗎?很難,因為條件不一樣。

    首先,美國由於政府早期對疫情的散漫,錯失最佳時機,這也正是美國“冠絕全球”的真實寫照。

    其次,瑞典是典型的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密度低,本身不適合疫情的傳播,而反觀美國,雖然地更廣,但人不稀啊,特別是美國城市化程度高,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大城市疫情更加嚴重的原因。

    但雖然美國不適合“群體免疫”,但特朗普可不管,我不說出來總行了吧,經濟才是美國的重中之重,於是開始全面復工,而等待美國的將是更大的災難。

    總結:綜上所述,美國已經全面復工,雖然特朗普沒說要“群體免疫”,但實際情況已然如此,而走這條路顯然是要付出代價的,但特朗普可不在乎,總統之位才是他首先考慮的。

  • 3 # 葉律師

    美國全面復工是不是等於承認美華人要進行集體免疫?

    美國復工並不是說美國便要集體免疫。復工主要還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為了解決國民的收入問題。疫情防控很重要,但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問題同樣重要。要麼病死,要麼餓死,真的出現這種情況的話,那多數人還是寧願選擇病死吧。更何況,現有資料表明新冠病毒對於年輕人的感染率和病死率都相對較低,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體上。

    美華人還不像我們華人一樣,具有儲蓄觀念。歐美國家的工資都是“按周發”,這個就說明就業及收入對於國民來說是多麼重要。別的不說,停產停業對於我們國民來說,也是影響極其的嚴重。對於歐美這種國家,要是為了疫情防控長期停產停業,那真是要鬧翻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是個媽媽,但不喜歡孩子長時間黏黏糊糊的,有時出去玩就會忘記孩子了,這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