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暹羅阿贊今

    凡事瞭解中國歷史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

    好死不如賴活著

    只要你死了 可以給你壓各種罪名在頭上

    歷史也可以把你從一個好人寫成壞人

    活著才有機會翻盤

  • 2 # 斷橋有路

    直接回答,兩個都靠譜。只能是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靠譜”。

    “士可殺不可辱”與“大丈夫能屈能伸”,可以說是面對同一問題的不同選擇,是殺身成仁,還是委曲求全,然後徐徐圖之。其實這個問題,是一個國民性中比較具體的問題,相類似的問題很多,順其自然,還是竭力爭取;功成名就,還是急流勇退;王朝沒落時,是繼續愚忠,還是另擇明主(尤以三國、隋末明顯)等等。這些不同選擇既有自先秦以來各類文化交匯相融形成的文化內的矛盾,也有民族是生存發展中現實選擇不同成功範例的後世影響。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在傳統文化中,普通人做選擇時,大部分就是簡單的求生存,無所謂殺辱,屈伸,所以更大的選擇矛盾在於士人一層,包括接受文化薰陶的人群。而這之中,更早前的古人的選擇,就會對後人的選擇包括對這種選擇的評價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影響直到現在依然很明顯。當我們評價某個東西時,我們總是會說“古話說的好”、“古今中外那誰誰誰是怎麼做的,形成什麼評價,所以我們要怎麼做才是對的”。所以在我們的評價中總是會有例子做範證,正反都有,因為彼此都在歷史上有成功的事例和失敗的事例。而我們對這之中成功的都會懷有敬意。而尤以犧牲精神為我們更敬佩。

    所以,我們佩服“士可殺不可辱”,對“能屈能伸”也懷有敬意,當然前者止步於犧牲,都是生後名,後者若沒有機緣翻身,則一輩子只有屈沒有伸,只有屈之後還做到了伸,才能為世人所知,不然,能被世人看到的,就只有屈了,忍辱負重的內心壓力只有當事人清楚,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能屈能伸更偉大。

    所以,當年勾踐臥薪嚐膽20年,最終成功復國為我們所敬佩,同樣,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沒有選擇出逃,也被認為是大明最後的骨氣。在戊戌變法失敗時,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為世人敬佩,而出逃海外的人有康有為、梁啟超這樣的戊戌領導者。但之後呢,康有為從此墮落,淪為保皇派,而且生活奢靡。而梁啟超筆耕不輟的千萬字的飲冰室全集,在建立民國後為中國教育事業的奔波,家教嚴謹,而出的幾位聲名近現代的後人,梁啟超留下的文化財富是巨大的。

    所以,到底是選擇士可殺不可辱,還是選擇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同的路都是偉大的。而在近現代尤其是現代以來,對生命權的更加重視,人們 更傾向於後著,死了,也就沒了,肉體承載著的都沒了,而活著,總會有一線生機,東山再起,從頭再來等等。

    “士可殺不可辱”,是外在力量逼迫下,選擇生死的問題,後面的辱,如果單單理解為受侮辱,變成是要一直受侮辱還是選擇死亡的選擇題,那就和性格有關,剛烈者,求死,“引刀成一快”,而如果是雖然暫時受辱但至少還活著,活著就有希望,那就先屈,再找機會去伸。畢竟,活著,還有希望。

  • 3 # 戲劇學院小遊戲

    當一個你看不起的人騎在你脖子上時,你會說士可殺不可辱。

    當一個與你平等的人騎在你脖子上時,你會說大丈夫能屈能伸。

  • 4 # 蒼胡頡

    “士可殺不可辱”和“大丈夫能屈能伸”都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待人應物的具體表現,本沒有優劣之分、靠譜與否的說法。它是華人在不同環境、特定情勢下智慧生存的產物和結晶。

    此語出自《禮記·儒行》:“儒者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侮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rù)。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翻詳如下:“ 具有儒家精神氣節的人,可以親近而不可威脅;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殺害而不可侮辱。他們的日常生活不奢侈浪費,飲食也不豐美講究。對他們的過失可以委婉地批評,卻不可當面指責。他們的弘毅精神就是如這個樣子。”

    聯絡具體語境,上下文承遞意思來看,夫子不過是舉例說明“儒者”氣節是個什麼樣子,形象表明儒家精神的堅毅弘正,這裡根本達不到為國為民“捨生取義”而殺身成仁的程度。如果儒者為了逃避羞辱打擊而要求速死,還要求別人動手,這就與儒家思想向來提倡“側隱之心”、“生生之義”、“”仁者愛人”思想嚴重衝突對立。顯然,“士可殺不可辱”,只是一種態度表達,表現出君子應當具有高尚情操,不與不仁不義的人同流合汙的情懷。同理,“鳳凰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這些典故,無非是教育人們做人要有尊嚴、有志氣,守操節。

    後世腐儒,尋章捉句,不求甚解,殞身害命,不也哀哉?!

    二、“大丈夫能屈能伸”也決不是奴顏媚骨卑躬曲膝;而是臥薪嚐膽,養精蓄銳,以待來時,將以有為!

    蘇軾在《留侯論》裡評價劉邦項羽為何勝利失敗的根本原因,可謂一針見血: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千古之下,震聾發聵。能屈能伸,厥功至偉!英雄凡夫,唯“”忍與不忍”。

    歷史上豪傑落難、屈伸自如的事例不勝列舉。

    韓信漂母飯恩,更受胯下奇辱,日後官拜將軍,侯封淮陰,也是說明了大丈夫只有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業。越王勾踐為了重振家國,20載臥薪嚐膽,更是忍辱嘗糞,亦是能屈能伸,最後一戰吞吳,痛洗前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定是賢聖發憤,“大丈夫能屈能伸”之所為作也!

    “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是一條千古錘鍊而鑄就奇蹟的古訓。無數風流人物、千古梟雄豪傑都因“大丈夫能屈能伸”而叱吒風雲,所向無敵。立大志者,需以“屈”處世;成大業者,需靠“伸”顯才。“屈”是陡遇鋒芒時的暫且避讓,退一步修身養性,以待時勢。“伸”是相機而動,英雄豪傑視大下大勢應機而動,動則有功,功則必成!

    三、結論:

    “士可殺不可辱”、“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是君子與豪傑的不同人生選擇。君子重小義,豪傑全大節。君子易逢,豪傑難得!故東坡點贊千古,以待後人!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 5 # 歸樵

    傳統文化中的”士可殺不可辱”是指在敵對和邪惡勢力面前表現出的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氣節。而”大丈夫能屈能伸”指的是在逆境和壓迫下所表現出的堅強意志和毅力。兩句話都是名言警句,但所指不同。

  • 6 # 良知修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流傳下來的古代名言。其中有兩句傳得非常的廣,看上去好像是互相矛盾的,其實並不是矛盾的。這兩句俗語分別是:“士可殺不可辱”和“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實這兩句話,它的主語就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對於“士”而言,另一個是針對“大丈夫”而言。

    先來說一下士可殺而不可辱中的“士”。是在先秦時代“士”是屬於貴族階層,當然它是貴族當中的最低的一個階層,但是仍然屬於貴族,長大之後也要入仕擔任管理者的。古代社會階層的分工“士農工商”士也是處於第一位,一般都是統治者和管理者。先秦之後士的社會地位慢慢的退化,大多指取得功名的讀書人,也就是通過了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在古代取得功名之後,就取得了官員的任職資格。科舉考試中取得進士,進士計程車,就是進入仕途,取得“士”的資格,就是備用官員了。

    由此看來士的地位就是已經取得官員的資格,所以就是政權的代表,那肯定是可殺而不可辱,因為受到侮辱,那不是欺辱你個人,而是侮辱你代表的國家,侮辱你代表的政權。這種情況可以在先秦的很多使節的故事裡面可以看出來。到後來的“士”,雖然只是讀書人取得功名時候的身份象徵。所涉及的也只是讀書人的體面問題,這也是士文化的發展所形成的傳統。透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士可殺而不可辱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它代表著一個國家。正如今天代表國家出去的官員,你可以殺我,或者侮辱我個人,但是不能侮辱我所代表的國家。清朝在英國的使節正是因為自己的所代表的國家受到侮辱而又無可奈何,最好跳河自殺,令人不勝唏噓。

    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就更好理解了。大丈夫指的是個人,只是事關個人的榮辱,不關國家和政權的事情。一個人胸中有遠大的志向,肯定不會被一些小人的羞辱而發怒,比如說韓信,他就可以忍受胯下之辱。但是,試想如果韓信是代表國家和朝廷出外去談判或出訪,他受到侮辱,他就不可能忍受的。這就是“士”和“大丈夫”的區別,一個代表國家,一個只代表個人。

    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屈”的目的是為了將來的“伸”,是為了實現以後的遠大理想。大丈夫要成就大業,一定要會用小事和難事來磨練自己的意志,隱忍寬容是大丈夫個人修養的問題,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也是這個意思,只有忍辱負重才能為以後的展翅高飛打下基礎。

  • 7 # 老驥伏櫪

    關於士可殺不可辱和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兩個的話語,我認為都靠譜,從大的說,當一個國家和民族面對入侵之敵時,就要拿出不怕死,不戰的決心,去保衛我的國家,國家在,家庭就在,如果國家都沒了,就你一個小小的家庭有什義意,成天過的人不人,鬼不鬼的,被外來之敵所壓迫,任人宰割,根本沒有尊嚴,叫你生,你就生,叫你死就得死,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士可殺,不可辱,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我死了又有什麼呢,為了國家和民族我要戰鬥到最後流盡一滴血,關於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句話,也就說遇事情不能激動,不能急,更不能用過激的行為,為什麼說呢,都是兄弟姐妹,也沒有深仇大恨,更沒有國仇家恨,都人們內部矛盾,沒有必要,就是說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業呀!

  • 8 # 十佳

    士可殺不可辱最簡單意思是:寧願被人殺死,也不要被人侮辱。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士可殺不可辱的一些例子

    1.漢軍出塞後,衛青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李廣多次請求做前鋒與單于決戰,衛青就是不允許,於是李廣就獨自帶兵,導致軍隊因為沒有嚮導而迷路,落在了衛青之後,導致衛青單獨對戰單于時沒能將其俘獲。後來衛青派人前去受審對質李廣。

    李廣說:“我從少年起就和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汙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2.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但是有一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可是這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陶淵明得到訊息,雖然心裡對這種人瞧不起,但還是馬上動身去見這個官員。

    誰知道那位官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見這位官員的時候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好,不然的話,他可是要對上面的人打你小報告。”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

    ”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意思

    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意思是:忍耐不等於懦弱,不意味放棄,而是在積蓄力量等待反擊的機會。

    1.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以後,在馬棚裡睡覺,吃飯,而且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警醒自己不忘恥辱。後來經過長期的準備,勾踐終於打敗了吳國,而吳王卻羞愧自殺。

    2.有一個男子在結婚的時候因為沒有錢,像親戚借錢,然而很多親戚卻不願把錢借給他,有一位親戚對這位男子說:"我可以把錢借給你,但是你得在我面前學三聲狗叫。"

    男子為了能夠娶到自己心愛的女人,當面學了三聲狗叫,最後男子成功娶到自己的妻子。從那以後,奮發圖強,還清了所有債務,而且還在城裡買了房子。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現在卻處處巴結這位男子。

    士可殺不可辱和大丈夫能屈能伸哪一個更靠譜

    其實這要因情況而定,文中陶淵明寧可餓死也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就是士可殺不可辱。

    在下文中男子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能屈能伸所以兩者之間並不衝突,不能一概而論說,哪一個靠譜或者哪一個不靠譜。取決於一個人素質修養,思想道德。 他們就像一個屬火,一個屬水,相生相剋。我主張贊同前者,出於民族大義、信仰理想才適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出於個人小利和生活方式才合適忍受胯下之辱。

  • 9 # 順風順水世家

    一士可殺不可辱是武官的性格。男人大丈夫可申可屈是文官問性格。兩者都是代表男子漢的志向作為男子能頂天立地視死如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淒涼悲傷的詩詞你能想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