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東娛翁
-
2 # 等著我60
據說他的親生父姓劉,因為年幼時家貧而被過繼給一趙姓人家,成名後念祖歸宗,所以把自己的人生舞臺命名為劉老根大舞臺
-
3 # qzuser15145023
你知道二人轉原來叫什麼名字嗎?東北大地過去在過年的農閒時節,老百姓自慰自樂的說唱表演,沒有舞臺道具,走街串戶,隨便打個場子就唱起來,老百姓稱之為“地蹦子”。為了掙錢,挨村紐唱,對富裕點的人家在院子紐唱,給了錢或物,領頭喊一聲“謝東家賞”就走人,不打發滿意就在你家沒完沒了的折騰。
-
4 # 雨天論娛樂
二人轉大舞臺以“劉老根”命名,既是因為當時《劉老根》風靡全國,也是為了避開趙本山“個人主義”的說法。
2003年,趙本山開始帶領旗下的二人轉演員,在瀋陽大舞臺進行二人轉演出,起名劉老根大舞臺。2007年本山傳媒公司,正式收購大舞臺,並投入2000多萬進行翻新裝修,正式掛牌劉老根大舞臺。
當時起名二人轉劇場起名時,本山傳媒也曾專門商議此事,後來決定以“劉老根”為名。一方面《劉老根》電視劇火遍全國。2002年,趙本山、高秀敏、範偉等主演的電視劇《劉老根》正是播出。電視劇一經播出,就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收視率和口碑的雙豐收。劉老根這個東北農民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此時趙本山在為二人轉劇場起名之時,也是想借著《劉老根》的人氣,讓自己的大舞臺能夠乘勢而上,走向輝煌。
另一方面以“本山大舞臺”或者“趙老根”命名,並不適合。當時的趙本山以振興東北二人轉為己任,倡導綠色二人轉。創辦這個劇場也是為了這一目的。一旦使用“本山”的本名,很容易讓人誤會。這樣過於“個人主義”的名字,會讓觀眾認為這完全就是為了盈利,不利於之後的二人轉發展!
劉老根大舞臺對於東北二人轉的振興、發展和傳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真正達到了當初趙本山的目的。
這些年說起文藝圈最典型的兩個人物,當屬趙本山和郭德綱。他們身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一個為了二人轉的振興,一個為了相聲的發展。而事實上,二人也確實為各自的藝術傳承發展起到了作用。可以說沒有郭德綱不會有如今的相聲,沒有趙本山一樣不會有現在的二人轉。
近幾年,宋小寶、宋曉峰、文松相繼成名,二人轉真的走向振興!所以說,對於二人轉本身,對於全國觀眾,都是應該感謝趙本山以及劉老根大舞臺的所有演員的!
-
5 # 癮君子老三
冠名只是一個象徵,意在文化多元。弘揚“二人轉”也只是一個由頭,本山大叔也始料未及能火上一把!但若有了桃園三結義誰不想劉關張一回?不過風聲水起之後依舊歸於平淡,趙老根也好,劉老根也罷,只要為能老百姓創作出喜聞樂見的好作品我們都持歡迎態度!
-
6 # 絮叨59秒
首先這個問題要從趙本山沒出名之前說起了,90年代二人轉在東北火的程度相當大,就想如今的德雲社。而那個時候二人轉中就是以劉老根最為著名。
那時候有一部劇叫《劉老根》觀眾都非常熟悉,而其中男一號就是趙本山老師,如果藉著這個趨勢,二人轉肯定會更加的深入人心,並且趙本山的二人轉叫趙老根的話,很明顯的是個人主義,如果是個人主義的話,那麼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喜歡,也不會有人去想了解二人轉。
當然叫趙老根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一部分人會認為趙本山老師就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去做這個藝術,再加上當時的趙本山以振興東北二人轉為己任,倡導綠色二人轉,採用趙老根還是很不合適的。
其實劉老根用的非常好,大家透過電視劇已經把劉老根的名稱記得滾瓜爛熟,很快二人轉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劉老根大舞臺對於東北二人轉的振興、發展和傳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真正完成了振興東北二人轉的己任。
也同時達到了自己的初衷,同時這幾年隨著宋小寶等人的出名,還有小瀋陽的發展,二人轉更加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這些就是不叫趙老根,而叫劉老根的原因,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
-
7 # 佛心孝道36788
德雲社是幹什麼的,是一個什麼性質的組織?好多人不知?是為民公益性質的,給國家與人民貢獻了什麼,是否也在人民間撈金?
-
8 # 讀劇慧眼
“劉老根,劉老根,你是個啥樣人啊?”順著這句歌詞就能找到答案。
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劉老根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2003年趙本山率遼寧民間藝術團在瀋陽大舞臺劇場進行二人轉演出,將索性其改名為“劉老根大舞臺”。
不得不說,這種操作體現了敏銳的眼光和商業洞察力,更有強烈的品牌意識, 是一石三鳥的一步妙棋。
最重要的當然是增加了知名度,節省了一大筆廣告宣傳費。
換句如今流行的話,“劉老根”是流量體質,自帶人氣和熱點。
無論之前是否知道,只要看到這幾個字就知道這是唱二人轉的,明白這裡與趙本山有關,是遼寧民間藝術團旗下的場所。
另外是保護了“劉老根”這個商標品牌,否則很可能被其他人搶注,那樣就得不償失,損失巨大了。
最後一點是減少與普通老百姓的距離。在東北農村,“老根“這樣的名字很常見,就如”大帥“、”大拿“等一樣。
看到熟悉的稱呼,大家自然而然會有一種親切感,就像鄉里鄉親一起嘮家常一樣。
可能有人會問,那為啥不叫“馬大帥大舞臺“或者”王大拿大舞臺“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劉老根》是其中播出最早的作品,自然趁熱打鐵,佔得先機。
如今趙本山徒弟中,不少人都有這種品牌意識,利用熱播劇中的角色名作為商業經營的名字。
比如王小寶開辦的長貴二人轉學校,就是用他在《鄉村愛情》中飾演的角色名來命名的。
比如扮演謝永強的賀樹峰就開了一家《鄉村愛情》謝永強串吧,同樣有著挺高的知名度。
-
9 # 我姓張囂張的張z
飽蘸東北文化味道 “劉老根”名字追本溯源
趙本山不在乎褒貶,卻很重視觀眾的意見。此番,趙本山使出了渾身解數,按照他自己的文化理念,自導自演,打造出了一個“劉老根”。遼寧省文聯副主席崔凱近日撰寫文章,闡釋了趙本山及《劉老根》與東北文化的關係,他同時解釋了“劉老根”這個人物名字的來歷與含義。
趙本山從努力維持東北小品在全國的霸主地位,到嘔心瀝血推出了上下兩部電視劇《
劉老根》(以下簡稱《劉》劇),出發點也許並非要詮釋東北文化,但是,他的《劉》劇以白描的手法,將東北人、東北事、東北情、東北趣表現得淋漓盡致,展示出許多東北特有的文化現象。崔凱說,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人化,也是化人。一種生活造就一種文化,一種文化又規範著一種生活。東北文化的形成因素較之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蜀楚文化都更為複雜。東北人可愛,可愛的有點發傻。有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笑話,說某南方來東北的打工妹,為其夥伴發電報,為了省錢只寫了六個字:“錢多、人傻、速來。”東北人粗獷,粗獷的近乎粗野。有人告誡朋友:“千萬別惹東北人,和東北人吵架不超過三句,他的拳頭就到了你的臉上。”東北人幽默,說出話來就讓你噴飯。於是有了“出了山海關,都是趙本山”之說。
“劉老根”這個名字,來自於趙本山和範偉合作之初,崔凱為他們寫的第一個小品《兒子大了》,趙本山扮演“劉百萬之爹”——劉老根。劉老根揹著半口袋山楂進城,希望兒子回鄉投資辦廠搞開發,發現兒子“有錢”:800萬,破折號,欠款。直氣得劉老根管不務正業的兒子叫了“爹”。崔凱說,趙本山把這個角色的名字引進了電視劇中,並作了片名,肯定是有想法的。因為本山最重要的人生信條,就是“人到了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根本”。這裡所說的根本,就是東北勞動人民的本色。趙本山這個黑土地的兒子,在他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仍能夠懷著朝聖般的心情對待農民,對待東北二人轉,對待他家鄉的父老鄉親。每當他遇到鬧心事、不平事,他都會回到他的農村老家,到那裡去平衡心態,他在刻意守護著自己的心靈家園——留住自己的根。他刻畫的劉老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典型性格。同時也較為深刻地揭示了東北勞動人民淳厚、質樸的性格特徵。
崔凱是趙本山在藝術之路上的重要合作伙伴,並親自為趙本山等人揮筆創作,許多經典臺詞和包袱久傳不衰。《昨天今天明天》中趙本山那句“改革春風吹滿地,華人民真爭氣”就嫁接於《兒子大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這個名字主要起源於趙本山老師第一次自導自演的農村喜劇《劉老根》。
當時這部電視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收視率非常的高,而且裡面也薈萃了很多的二人轉演員,如王娟,閆學晶,李靜,唐鑑軍等,後來都是趙本山老師的得力干將。這部片子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效應,在很多人心目中,劉老根就是二人轉,二人轉也就是劉老根。所以趙本山註冊了“劉老根”這個品牌,用來宣揚和發展二人轉。
其次,我覺得,劉老根的諧音是“留”老根,就是留住二人轉根的意思,寄託著對二人轉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展,而趙老根這個名稱,讀起來也比較拗口,而且好像也沒啥特別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