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悟世居士
-
2 # 使用者2681768447859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
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詩賦。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透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透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試封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錄取者為“進士”。
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重考。
進士科是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始設於隋煬帝大業中。唐代,與明經、明法諸科並列,為常科。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第。高宗時加試雜文,後益重詩賦。宋代熙寧年間廢明經諸科,存進士科,以經義論策取士。元祐四年(1089)分設詩賦進士和經義進士兩科。宋以後,進士科成為科舉中唯一科目。明清兩代,殿試分三甲發榜,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