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jF_teuki82

    流沙河老師解讀 《采薇》這首詩,是一個戍邊軍人的感傷,根據詩中的資訊推測,他應該是一個戰車駕駛員,被徵召去北方守邊。

    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歸曰歸[3],歲亦莫止[4]。靡室靡家[5],獫狁之故[6]。不遑啟居[7],獫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8],載飢載渴[9]。我戍未定[10],靡使歸聘[11]。采薇采薇,薇亦剛止[12]。曰歸曰歸,歲亦陽止[13]。王事靡盬[14],不遑啟處。憂心孔疚[15],我行不來[16]。彼爾維何[17]?維常之華[18]。彼路斯何[19]?君子之車[20]。戎車既駕[21],四牡業業[22]。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23]。君子所依[24],小人所腓[25]。四牡翼翼[26],象弭魚服[27]。豈不日戒[28]?獫狁孔棘[29]。昔我往矣,楊柳依依[30]。今我來思[31],雨雪霏霏[32]。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譯文 這首詩很長,我們分成六章來講。 第一章是在采薇時的感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亦作”就是植物正在生長,正好去採摘。“止”是語助詞,沒有實際意義。這就說明時令已是冬天,他想到了上級或者說官方,說話不算數,徵召他們時,明明說的是短期從軍,冬天就輪換,可是現在眼看到了冬天,薇菜已經開始生長,還是回不了家,所以他感嘆“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曰者,說也;歸者,回家也;莫者,暮也,歲暮就是歲晚,歲月入冬,一年快要完了。我們要知道,這些戍邊軍士絕大多數不是職業軍人,有的是市民,有的是農夫,本來在家鄉各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現在在邊疆征戰,不僅顧不上家,而且居無定所。他不由得感嘆,都怪北方來的敵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征戰之中,簡直居無定所:“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靡者,沒有也;室者,居處也;這個“家”是動詞,就是居住的意思。遑者,空閒也;“不遑啟居”就是連坐一坐的時間都沒有,更沒有時間在什麼地方住下了。“啟”的本義是開門,用在這裡又是假借,通“跽”,跽是跪坐,因為那時周人還沒有凳子、椅子可坐,就是跪坐在自己的小腿上,這個動作就叫“跽”。居者,居住也;故者,原因也。 第二章已是臘月、正月的時候,薇菜長出了嫩尖,回家還是遙遙無期,讓我越想越慪氣:“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柔者,薇菜長高了,莖尖部分長出了柔嫩的須苗;憂者,憂愁也,就是我們今天口語裡的“慪氣”。不僅慪氣心裡難受,還要忍饑受渴,而且在不斷的行軍轉移中,連給家裡寄封信都做不到,生活狀況是“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烈”在這裡讀luò,就是我們說的火辣辣,心頭慪氣,氣得毛焦火辣的;“載”還是要讀jì,“載飢載渴”就是又餓又渴;“戍”是遠征,“我戍未定”就是不斷地換防,三五天又撤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完全停不下來。使者,軍中郵差也;聘者,正式書信也。“靡使歸聘”就是沒有郵遞員,找不到人給我們帶信回家。 到了第三章,薇菜的嫩尖都老了,春天都來了,回家的事還是沒有指望:“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剛者,老硬也,薇菜都嚼不動了;而“王事靡盬,不遑啟處”。“王事”就是公事,指跟獫狁作戰;“盬”“陽”在這裡指春天。讀音gǔ,固定的意思。今天一個任務,明天又一個任務,公家的事情沒完沒了,就叫“王事靡盬”;當兵的忙得沒有時間休息,就是“不遑啟處”。“處”在這裡是動詞,和“居”意思相近。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擔心自己的這支隊伍回不了家了,越想越氣,都氣病了,這就是“憂心孔疚,我行不來”。“疚”在這裡要讀jì,通“疾病”的“疾”,也是借字;“孔”就是很,“孔疚”是很生病,這個句式的意思就像我們現在說的“很受傷”一樣。行還是讀háng,“我行”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來”在這裡表示“回去”的意思。 第四章裡,這個士兵的思維突然跳躍,從路邊的棠棣花一下子跳到戰車上去了,這就讓我們推測他是個戰車駕駛員:“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那個很漂亮的是什麼?哦,是棠棣開花了,好漂亮;那個很大的車是什麼?哦,是我們指揮官的戰車呀。“爾”要讀古音nǐ,就是現在說的“你們”;“維何”者,“是什麼”也。“路”在這裡也是借字,本字應該是“輅”,就是很大的戰車;君子是指軍官。這個“車”古音韻母發音接近a,所以與“華”是押韻的。接下來他就從這輛車想到了拉車的四匹威風的公馬,想到自己雖然居無定所,非常勞累,但總算是打了很多勝仗:“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戎車”就是戰車,既駕是說由他在駕駛;牡者,雄性牲畜也;業業者,高大雄壯之態也。 第五章繼續描繪他經歷的戰鬥生活:我駕著這四匹魁梧的戰馬,讓戰車載著軍官衝鋒在前,士兵們尾隨在戰車後面:“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騤騤”通“魁魁”,壯武之貌;小人指士兵。“腓”在這裡是庇護之“庇”。接下來,他又很驕傲地說自己打仗很用心、裝備也不錯,而且在對敵人的戰鬥中一刻也沒有放鬆過:“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翼翼者小心翼翼也,注意力很集中的樣子。“象弭”和“魚服”都是他的裝備,前者是中間搭箭桿處貼有象牙的弓,可以增加弓的強度;後者是鯊魚皮做的箭壺,挎在腰間裝箭矢的,鯊魚皮很厚,使箭壺不易磨損。弭”的古音是bi,在這裡要讀成bèi,就是“弼”,兩字發音古今對易。“服”要讀pèi,通“箙”,就是箭壺。日戒者,天天戒備也,沒有一天是松活安生的。“孔棘”就是很急,因為玁狁的侵犯,形勢緊急,所以就沒有休息,只能是天天都要警戒了。 第六章,這位戰車駕駛員終於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但是時間拖得太久,他已經高興不起來,反而非常傷感了。他想起去年春天辭別家鄉時,楊柳的飄舞是那樣親切,而現在已是第二年冬天,一路上大雪紛飛,泥濘難行,回家的路上還要忍饑受渴:“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昔者,從前也,這裡指去年春天;依依者,充滿情意也;行道者,大路也,行仍是讀háng;遲遲者,道路漫長也,好像走了半天,那條路動都沒動一樣。“思”在這裡是語氣詞,不是思考、思念之意;“雨”讀yù,是動詞,“雨雪”就是下雪,不是某些人解釋的什麼雨夾雪。這幾句詩告訴我們,他還沒有回到家,還在路上。我們都很想知道他最終回家是什麼情形,但他就用一個哀傷的感嘆收尾了:“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讓讀者和他一起,留在了這樣一個大雪飄落、行走艱難、又飢又渴,又滿懷傷悲的回家路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南北朝時期北齊北周將領高阿那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