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97490079129

    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個詞。鴻鵠:鴻是指大雁,鵠則是天鵝。鴻鵠是古人對飛行極為高遠鳥類的通稱。鴻鵠之志:常用於比喻志向遠大。出自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初中課文《史記·陳涉世家》中“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那燕子、麻雀怎麼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莘莘:數量眾多的樣子。出處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國語》、《左傳》、《莊子》等歷史文學著作。在現代漢語書面語言中,只用於形容學生,成為“莘莘學子”一語。

    據傳,這也不是林校長第一次讀錯字了,他還有讀出過乳臭(chou)未乾和諄諄(dundun)教誨等的光輝事蹟。那麼這個林建華校長是何許人也?

    簡單來說,林建華是優秀的化學家,在學術上頗有建樹。是個非常厲害的人。在錯字事件發生後,林校長也在第一時間發出了態度誠懇的致歉信↓

    親愛的同學們,很抱歉,在校慶大會的致辭中讀錯了“鴻鵠”的發音。說實話,我還真的不熟悉這個詞的發音,這次應當是學會了,但成本的確是太高了一些。我想,我的這個錯誤會使很多同學和朋友失望,覺得作為一個北大校長,不應該文字功底這樣差。說實話,我的文字功底的確不好,這次出錯是把這個問題暴露了出來。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教育幾乎停滯了。開始的幾年沒有課本,後來有了課本,也非常簡單。我接受的基礎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繫統。我生活在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只有幾十戶人家。現在人們很難想像當時的閉塞狀態,農場離縣城幾十公里,距離雖不能算遠,但乘馬車要一整天時間。當時不但沒有現在發達的網際網路,連像樣的書都很難找到。最近,我剛出了一本書《校長觀念-大學的改革與未來》,其中還提到了當時的情況:“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小學五年級,幾年都沒有課本,老師只是讓我們背語錄和老三篇。十幾歲時是求知慾最強的時候,沒有其他的書,反覆讀毛選和當時一本幹部培訓用的蘇聯社會主義教程。我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最初都是透過讀毛選和後面的註釋得到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當時都讀過,中學政治課又學了一遍。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這些概念都滾瓜爛熟,也深深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觀念。”我很幸運,77級的高考語文考試作文佔了80分,詞句和語法只有20分,否則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試前的幾天,讀了一本語法方面的書,剛剛知道什麼是主語和謂語。語法概念不清,上大學之後學英語也多費了很大的勁。我寫這封信,告訴大家這些,並不是想為自己的無知或失誤辯護,只是想讓你們知道真實的我。你們的校長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我所有重要講話,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書,都是自己寫的,其中的內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瞭解的。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後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進步了。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透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再次致以歉意!熱愛你們的校長,林建華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不買賬。從北大校長唸錯字的背後,我們究竟看到了什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讀錯字太正常了,從小到大誰沒有讀錯字的時候?但是,正因為林先生是個很厲害的人,也正因為林先生誠懇地向公眾道歉,我們才感到可怒可悲。

    因為,當北大校長因唸錯字誠懇道歉的時候,是否宣告著我們的國語已經奄奄一息了?《國家寶藏》裡,張國立老師每次出場都要問這麼句話撩一下觀眾:“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是啊,這世間,春秋又轉,轉了足足五千載。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嬴政書同文的意氣風發,從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遒美健秀到張旭古詩四帖的奔放縱逸,從蔡侯造紙的經驗總結到畢昇活字的革命飛躍,從屈原悲誦九歌的幽渺情深到太白舉杯對月的飄逸若仙,從金陵夫子廟天下文樞到京師國子監師道集賢。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與積澱,讓中華文脈延綿不息,從未斷絕。

    到了近代,戊戌維新運動之中建立的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北大前身,扛起了中華文化碰撞交融、延續革新的重任。而提到近代的北大,很難不想起蔡元培先生。作為賦予了北大「思想自由 相容幷包」精神內涵的人,蔡元培可謂是相當硬核了。

    出生於清政府時代的蔡元培,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開創新式教育模式。這裡不去贅述蔡元培先生教育改革的豐功偉績和改造北大的卓越貢獻,我們只看看先生關於漢語文學教育的思想。

    第一,針對科舉時代“學文為中舉”的流弊,提出「讀書為應用」的主張。蔡元培認為,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於實用,是為了“要全國的人都能寫能讀”,以適應生活、工作、學習的需要。放眼如今,語文學科在學校無疑是最尷尬的了。一方面考試不拉分,另一方面因為是母語往往學生學習時緊張感下降,於是語文課成為了學校裡最“休閒”的課程,學生在其他課上不敢搞的小動作統統都搬到語文課上去了,不得不敬佩每個語文老師都有著一顆強大而溫柔的內心。正如蔡元培先生所倡,語言本身就是工具學科,國語其實和英語日語法語小語種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為了讀寫交流,是文化延續的載體,我們對待語文的態度是否太過輕浮?我們有時甚至不如科舉時代的“學文為中舉”,而是“混著學文為應試”了。國語為應用,宜多敬畏。

    第二,蔡元培主張把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他提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已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語文學習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應能夠引起美感,激發審美情趣。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它在五千年曆史程序中不斷豐富自己,又沒有丟失自己的底蘊內涵。一篇優秀的文章可以將人帶入情境,一段優美的朗誦可以讓人心馳神往。所以,對一段文,一句話,一個詞,切忌機械地去看待,而應像蔡元培先生所說的,把美感與內涵去品讀出來。因為我們的文字不是字母,每個文字、每個詞語就如一個個千年的老者,你不去和他們促膝長談,又怎會知道他們豐富多彩的故事。國語為美學,宜深品鑑。

    世間再無蔡元培,但傳薪火者,可以不息。風波終將過去,但如果它能給人以警醒,讓人以感悟,那麼它就實現了自己的正向價值。仍有那麼多人熱愛著國語,併為國語而驕傲著。相信經過時代的陣痛,將有更多的人敬重起國語。因為流淌在體內的血液告訴我們,這是世上唯一可以讓我們熱淚盈眶的語言。中華之所以不絕,就是因為文化綿長。這是國之傲氣,永不可丟。

    放緩

    坊間文術今已末,世人空念蔡元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輪子的最早發源地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