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友。兩人合夥做生意,管仲少出資而多分利,鮑叔牙知道管仲是為了奉養老母,而不是貪心;鮑叔牙聽取管仲謀策,遭到失敗,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而不是管仲無能;管仲臨陣逃脫,鮑叔牙認為管仲是掛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罷官,鮑叔牙認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無才。齊桓公即位後,鮑叔牙又向桓公力薦管仲為相,而甘願位在管仲之下。鮑叔牙死後,管仲在鮑叔牙墓前悲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後人即以「管鮑之交」表示不以物移、堅貞真摯的情誼。 編輯先生給我出了一道難題,要我寫一段有關“友情”的古代典範。我貿然應允下來,待想翻悔,已然不及。蓋中國古籍中記載友情的,並不多見。俞伯牙鍾子期,屬知音;司馬相如卓文君,屬私情;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屬義氣;竹林七賢的結朋,屬志同道合;明清雅士所說的逸友韻友,屬趣味相投……我搜腸刮肚了一整夜,總算搜刮出兩個人———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期的一對好朋友,史稱“管鮑之交”,說他們有“通財之義”。所謂通財之義,是指他們在合作經營生意的時候,從不計較利潤分配的多少,不分你我。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可見他們比親兄弟還親,這就很不容易了。然而“管鮑之交”的內涵如果僅僅是建立在金錢上,那就未免太輕飄了。他們的友情別有洞天。 管鮑是齊華人,當時齊國的王子們為了爭奪王位,爆發了內亂。管仲被任命輔佐公子糾,而鮑叔牙卻被任命輔佐公子小白。因為兩位公子的哥哥襄公無道,兩位公子被逼流亡出走,管仲和鮑叔牙自然要各隨其主,管仲和糾逃到魯國,鮑叔牙和小白逃到莒國。 內亂平息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彼此爭先你追我趕,要回到齊國奪權登位,管鮑二人自然又要各為其主。在中途的爭奪戰中,管仲曾射過小白一箭,這一箭本是致命的,怎奈小白福大命大,箭頭被他腹上的衣帶鉤擋住了。結果最終是小白和鮑叔牙先回到齊國,從此小白就不叫小白了,改叫齊桓公了。而公子糾和管仲只好回到魯國繼續政治避難。 隨後,鮑叔牙設計借魯國之刀殺了公子糾,又把管仲“引渡”回齊國。齊桓公為了洩射鉤之恨,要殺管仲,被鮑叔牙制止了。鮑叔牙告訴齊桓公,管仲是個治國奇才,不僅不能殺,而且還要重用。起初齊桓公不答應,鮑叔牙又說:如果你不想成就霸業,那就算了。如果你想治國圖強稱霸,非用管仲不可,我鮑叔牙是不如他的。於是,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 管仲果然是個治國奇才,上任後就把國事料理得有聲有色,齊桓公每天只顧喝酒玩女人就行了,凡事不用操心。幾年下來,齊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日益強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時期的其餘四霸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之間常年的戰爭因此平息,安定天下達四十多年之久,這在春秋時代是一個奇蹟。難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後驚歎地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讓人費解的是,在管仲任命重臣大員時,從來沒有提攜過鮑叔牙。鮑叔牙在齊國的政壇上似乎不太得意。更匪夷所思的是,管仲在臨死前,再三囑咐齊桓公不能讓鮑叔牙繼承相位。 然而管仲是對的,他這輩子能報答鮑叔牙的,就是不讓鮑叔牙繼承相位。因為他深知,只要他一死,齊桓公就會完蛋,而鮑叔牙也會隨之死於非命。果然,管仲死後的第二年,齊桓公也死了。他的五個兒子開始爭奪王位,相互攻殺。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蛆蟲遍體也無人過問。而鮑叔牙則倖免於難,全身而退逍遙事外。 這就是深刻意義上的“管鮑之交”,是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情,既迴腸蕩氣,又透骨入髓。
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友。兩人合夥做生意,管仲少出資而多分利,鮑叔牙知道管仲是為了奉養老母,而不是貪心;鮑叔牙聽取管仲謀策,遭到失敗,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而不是管仲無能;管仲臨陣逃脫,鮑叔牙認為管仲是掛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罷官,鮑叔牙認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無才。齊桓公即位後,鮑叔牙又向桓公力薦管仲為相,而甘願位在管仲之下。鮑叔牙死後,管仲在鮑叔牙墓前悲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後人即以「管鮑之交」表示不以物移、堅貞真摯的情誼。 編輯先生給我出了一道難題,要我寫一段有關“友情”的古代典範。我貿然應允下來,待想翻悔,已然不及。蓋中國古籍中記載友情的,並不多見。俞伯牙鍾子期,屬知音;司馬相如卓文君,屬私情;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屬義氣;竹林七賢的結朋,屬志同道合;明清雅士所說的逸友韻友,屬趣味相投……我搜腸刮肚了一整夜,總算搜刮出兩個人———管仲和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期的一對好朋友,史稱“管鮑之交”,說他們有“通財之義”。所謂通財之義,是指他們在合作經營生意的時候,從不計較利潤分配的多少,不分你我。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可見他們比親兄弟還親,這就很不容易了。然而“管鮑之交”的內涵如果僅僅是建立在金錢上,那就未免太輕飄了。他們的友情別有洞天。 管鮑是齊華人,當時齊國的王子們為了爭奪王位,爆發了內亂。管仲被任命輔佐公子糾,而鮑叔牙卻被任命輔佐公子小白。因為兩位公子的哥哥襄公無道,兩位公子被逼流亡出走,管仲和鮑叔牙自然要各隨其主,管仲和糾逃到魯國,鮑叔牙和小白逃到莒國。 內亂平息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彼此爭先你追我趕,要回到齊國奪權登位,管鮑二人自然又要各為其主。在中途的爭奪戰中,管仲曾射過小白一箭,這一箭本是致命的,怎奈小白福大命大,箭頭被他腹上的衣帶鉤擋住了。結果最終是小白和鮑叔牙先回到齊國,從此小白就不叫小白了,改叫齊桓公了。而公子糾和管仲只好回到魯國繼續政治避難。 隨後,鮑叔牙設計借魯國之刀殺了公子糾,又把管仲“引渡”回齊國。齊桓公為了洩射鉤之恨,要殺管仲,被鮑叔牙制止了。鮑叔牙告訴齊桓公,管仲是個治國奇才,不僅不能殺,而且還要重用。起初齊桓公不答應,鮑叔牙又說:如果你不想成就霸業,那就算了。如果你想治國圖強稱霸,非用管仲不可,我鮑叔牙是不如他的。於是,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 管仲果然是個治國奇才,上任後就把國事料理得有聲有色,齊桓公每天只顧喝酒玩女人就行了,凡事不用操心。幾年下來,齊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日益強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時期的其餘四霸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之間常年的戰爭因此平息,安定天下達四十多年之久,這在春秋時代是一個奇蹟。難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後驚歎地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讓人費解的是,在管仲任命重臣大員時,從來沒有提攜過鮑叔牙。鮑叔牙在齊國的政壇上似乎不太得意。更匪夷所思的是,管仲在臨死前,再三囑咐齊桓公不能讓鮑叔牙繼承相位。 然而管仲是對的,他這輩子能報答鮑叔牙的,就是不讓鮑叔牙繼承相位。因為他深知,只要他一死,齊桓公就會完蛋,而鮑叔牙也會隨之死於非命。果然,管仲死後的第二年,齊桓公也死了。他的五個兒子開始爭奪王位,相互攻殺。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蛆蟲遍體也無人過問。而鮑叔牙則倖免於難,全身而退逍遙事外。 這就是深刻意義上的“管鮑之交”,是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情,既迴腸蕩氣,又透骨入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