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石

    10月11日,華晨寶馬釋出業內重磅訊息——寶馬增大投資,以75%股比實現控股。傳聞多年的華晨寶馬股權調整落下實錘。

    寶馬、華晨中國兩家合資公司,按照重新簽署的合資協議,寶馬將以36億歐元(約合287億元人民幣)的對價,從瀋陽金盃汽車手中收購華晨寶馬25%的股權,將其在華晨寶馬的股比從50%提升至75%。

    此舉意味著:寶馬正式控股華晨寶馬。

    如果要問中國製造中有哪個領域跟中國男足最像的話,那麼合資車企(中方)排第二,絕對沒有人敢稱第一。合資車企(中方)完美的繼承了國足的幾大特徵——重視夠高、名聲夠臭。相較於整出高鐵的鐵路業,能製造大型貨輪的造船業,甚至磨磨蹭蹭也終於拿出C919的飛機制造業,同為交通領域的中國汽車製造業,尤其是大眾汽車製造業,基本上只能用恨鐵不成鋼來形容。幾十年玩下來,中國都已經成長成全球最大家用車市場,但迄今為止,中國車企,依然沒有哪個真正能上的了檯面。

    當然,中國車企之所以這麼衰,與一開始的發展路徑設計不對頭有很大的關係。所謂的市場換技術,經過幾十年的驗證,已經被事實證明是一枕黃粱。

    不過,如果全把責任歸咎於頂層設計的失敗,其實也不全對。畢竟為了培育汽車製造業,國家好歹整出了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合資公司模式。所有外國車企若要在國內生產,必須與國內廠商合作,而這裡面一個最重要的約束就是,中方與外方的股權比要最少保持在 50:50 的“勢均力敵”的狀態。

    整出這麼個中國特色,初衷當然是想趁機學技術。當然,這個初衷最終沒有完全實現——真正的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鑑於外方也不是棒槌,不可能放到合資企業裡來。

    不過這也不是完全克服不了的困難。雖然最先進的技術搞不到,但跟著混了幾十年,大致的造車工藝還是學會了。而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合資比例的限制,讓中國車企也能夠享受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外國品牌汽車大肆收割紅利時,也不得不交上一大筆利潤給中國車企——考慮到中國家用汽車市場這十幾年的瘋狂擴張,這筆錢的規模可以說是驚人的。

    說白了,這就是政策送錢。沒有這個政策限制,外國車企根本犯不著來跟中國車企搞什麼合資建廠,直接自個兒投資建廠,或者將中國車企打熄火,然後收購就完事了——以中外車企懸殊的產品力和品牌力對比,做到這一點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只不過,政策也不是白給的。讓你拿了錢,你就得乾點正事——換句話說就是砸研發,砸市場,砸品牌。

    當然,也有一些車企基本做到了這一點。比如吉利、長安等,這些年它們的自主品牌汽車也確實做出了一些成績,雖然離優秀還有相當距離,但至少成長是看得見的。

    但不爭氣的也有很多。畢竟搞研發,樹品牌是個辛苦活,又苦又累不說,還投入大、風險高、時間長。而直接從合資廠賺錢就容易的多了——反正合資比例是規定死的,只要基本的造車工藝過關,能夠達到組裝標準就ok,至於核心技術不掌握?這個沒關係,反正核心部件直接由外方提供,並不耽擱自己照比例分成。這種躺著賺錢,比苦哈哈的去自己打拼,不知道要爽多少倍。

    而華晨無疑就是這種思維的典型。自打攀上了寶馬的高枝,華晨基本上算是高枕無憂了——寶馬無以倫比的影響力,配上中國家用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以及向豪華車市場過渡升級的大勢,華晨的日子簡直過的不要太舒服。

    當然,華晨也不是完全沒有搞自主,但它整出的那個什麼華晨中華系列,簡直就是個笑話——除了殼造的像個山寨寶馬,其他一點寶馬的氣質都見不到。連自己當年的拳頭產品金盃,都已經逐漸沒落。甚至時至今日,華晨這兩個字都已被寶馬車主視為恥辱,摳標成為寶馬4S店銷售員的必備技能,簡直貽笑大方。

    依託寶馬的金字招牌撈取了鉅額利潤,自己卻啥像樣的東西都沒整出來,好好一大型車企,硬是活生生成了個單純的汽車組裝廠。華晨混的也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當然,這並不影響華晨貼著寶馬賺錢。根據2017年財報,華晨中國從合資公司中獲得的利潤達到 52.38 億元人民幣——反正只要寶馬金字招牌不倒,華晨再臭也照樣不缺錢花。

    當然,寶馬的金字招牌是倒不了的,但這棵搖錢樹能不能永遠攥在手中,這個就得另說了。如果天下太平,合資政策不變,那華晨照樣躺著數錢。可一旦風雲變幻,政策改變,那就不一定了。

    而這一天終於來臨。時間進入2018年,國際格局大變,美國貿易糾紛擴大化,特朗普大興連橫,力圖強拉各國上船,組建反華經貿聯盟。

    中國自然要阻止,至少是拖延反華經貿聯盟的形成。這種情況下,進一步開放市場,給予外資更多利益份額,就成為必須。

    汽車作為主要的大眾消費品,這一市場的放開,也就水到渠成——發改委今年4月宣佈放開合資股比政策,明確“汽車行業將分型別逐步開放,過渡期為5年”。

    當然,雖然是逐步放開,這裡頭也是有講究的。已經有一定技術研發能力、打造出自主品牌的中資車企,這個依然得一定程度上給予保護——畢竟他們承載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希望和未來。

    但那些狗屁核心技術沒有,純粹就是靠政策賺錢的,就沒必要照顧了。

    而華晨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現在的華晨,一無核心技術,二無拿得出手的自主品牌,說不好聽點就是個大型汽車組裝廠而已。雖然這種組裝廠也可以帶來GDP、帶來就業、帶來稅收。但是換成外資控股,這些它們同樣可以提供——並不會因為廠子控股權的變化而減少一分。

    如果非要說損失,無非就是少了一個現金奶牛而已——雖然華晨中國通過出售控股權換回了267億現金,但考慮到華晨寶馬巨大的利潤,以及可觀的未來增長預期,從長遠看,華晨還是損失頗大的。

    不過,這也是它自己造成的。這些年靠著寶馬賺了這麼多錢,結果啥像樣的東西都沒有整出來。一個缺乏長遠核心價值,單純靠政策賺錢的國有車企,當國際形勢變化,需要做出進一步開放汽車製造的市場時,不首先犧牲它,又能犧牲誰呢?

    而華晨應該只是第一個,接下來,中國這幫子車企,還有一大堆會步華晨後塵。總而言之,只要自身實力不過硬,缺乏長遠價值,這種車企,在這一輪洗牌中都會被陸續撤掉政策保護傘。將來中國車企還要想活下去,還要想繼續享受政策照顧,唯一的選擇,就是趕緊拋棄躺著賺錢的陳舊思維,把靠合資賺的舒服錢,投入到自主產品的研發和品牌建設的髒苦累活兒當中。否則的話,就等著被扔到已成血海的市場中,自生自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決戰!平安京》中即將登場的全新式神雪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