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來說,作為一國元首的突然暴斃會對形勢產生劇烈的影響,但希特勒死不死對於德國命運的轉變卻的確不算大。
希特勒之死最多減少戰爭死傷的人數,但應該改變不了戰後德國被委任統治的結局,對於德國國內納粹文化的改造是勢在必行的,不可能再像一戰後任其自己為之了。
第一。在1943年1月召開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以英美為首的反法西斯盟國通過了將把對德,意,日的戰爭進行到他們無條件投降為止的目標。而斯大林雖然沒有參加會議,但在1943年5月1日的紀念國際勞動節的講話中也表示必須將納粹德國打到無條件投降不可。
因此盟國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納粹德國的戰爭以及對佔領區其他民族人民的恐怖統治遠甚當初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因此所引起的仇恨也是非常強烈的。無論是出於現實利益的教訓還是民族情緒輿論主導,都不可能有像一戰德國那樣換個政府就可以締結和約的好事發生。
其次,即便希特勒死了,密謀分子也不一定能夠成功組織起新政府。無論是維茨勒本還是可能在見機行事的克盧格,都沒有領導容克軍官階層的威望,就算炸死了希特勒,密謀分子在佔領廣播電臺上的計劃也欠考慮,所以在國內很難立足。
無論是野心勃勃的戈林還是希姆萊,在勢力網上都遠比密謀分子的領導者更加強大。同時大量的軍官,士兵,包括普通民眾都沒有推翻希特勒政權的打算,他們被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的魔力給深深迷住了,他們沉浸在它曾經取得的疆域和輝煌裡,因此可以說,此時納粹德國內部依舊比威廉二世下臺前的德國要穩固得多。
因此,希特勒的死亡。對於德國必須投降,並且接受委任統治的命運是不會改變的,只有一點可能改變,那就是提前開啟蘇聯和西方盟國利益的碰撞。
陸軍元帥克盧格在臨死之前曾經說過,如果計劃成功他將立即與艾森豪威爾接觸,要求停戰。按照密謀分子的規劃,他們想要的已經不是抵抗了,而是讓西方盟軍儘快佔領德國,避免落入蘇聯手中。
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西方盟國和蘇聯依舊存在著大量需要合作的理由,太平洋和中國戰場的戰爭還在繼續,在原子彈還沒有研製出來前,美華人迫切需要蘇聯幫助他們承擔進攻日本的壓力,所以無論出於什麼理由,他們勢必會讓蘇聯在德利益分得一杯羹。
德國想借意識形態對抗分化反法西斯陣營的算盤必然會落空。
因此總結,希特勒死了,可能改變的就是戰爭傷亡人數會減少,英美盟國可能在德國勢力劃分上更佔優勢,但不可能獨吞,但德國的結局必然是要被清洗納粹文化,被佔領,被改造。
按理來說,作為一國元首的突然暴斃會對形勢產生劇烈的影響,但希特勒死不死對於德國命運的轉變卻的確不算大。
希特勒之死最多減少戰爭死傷的人數,但應該改變不了戰後德國被委任統治的結局,對於德國國內納粹文化的改造是勢在必行的,不可能再像一戰後任其自己為之了。
第一。在1943年1月召開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以英美為首的反法西斯盟國通過了將把對德,意,日的戰爭進行到他們無條件投降為止的目標。而斯大林雖然沒有參加會議,但在1943年5月1日的紀念國際勞動節的講話中也表示必須將納粹德國打到無條件投降不可。
因此盟國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納粹德國的戰爭以及對佔領區其他民族人民的恐怖統治遠甚當初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因此所引起的仇恨也是非常強烈的。無論是出於現實利益的教訓還是民族情緒輿論主導,都不可能有像一戰德國那樣換個政府就可以締結和約的好事發生。
其次,即便希特勒死了,密謀分子也不一定能夠成功組織起新政府。無論是維茨勒本還是可能在見機行事的克盧格,都沒有領導容克軍官階層的威望,就算炸死了希特勒,密謀分子在佔領廣播電臺上的計劃也欠考慮,所以在國內很難立足。
無論是野心勃勃的戈林還是希姆萊,在勢力網上都遠比密謀分子的領導者更加強大。同時大量的軍官,士兵,包括普通民眾都沒有推翻希特勒政權的打算,他們被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的魔力給深深迷住了,他們沉浸在它曾經取得的疆域和輝煌裡,因此可以說,此時納粹德國內部依舊比威廉二世下臺前的德國要穩固得多。
因此,希特勒的死亡。對於德國必須投降,並且接受委任統治的命運是不會改變的,只有一點可能改變,那就是提前開啟蘇聯和西方盟國利益的碰撞。
陸軍元帥克盧格在臨死之前曾經說過,如果計劃成功他將立即與艾森豪威爾接觸,要求停戰。按照密謀分子的規劃,他們想要的已經不是抵抗了,而是讓西方盟軍儘快佔領德國,避免落入蘇聯手中。
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西方盟國和蘇聯依舊存在著大量需要合作的理由,太平洋和中國戰場的戰爭還在繼續,在原子彈還沒有研製出來前,美華人迫切需要蘇聯幫助他們承擔進攻日本的壓力,所以無論出於什麼理由,他們勢必會讓蘇聯在德利益分得一杯羹。
德國想借意識形態對抗分化反法西斯陣營的算盤必然會落空。
因此總結,希特勒死了,可能改變的就是戰爭傷亡人數會減少,英美盟國可能在德國勢力劃分上更佔優勢,但不可能獨吞,但德國的結局必然是要被清洗納粹文化,被佔領,被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