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竹林堡人
-
2 # 鐵菩薩山人
好在一個真字,賓翁畫是真山水。
好在一個高字,賓翁畫是形而上。
好在民族文化的擔當,賓翁畫渾厚華滋,高揚渾厚華滋民族精神,渾厚華滋民族魂之旗,為之鼓與呼。
-
3 # 西園秋竹
黃賓虹的山水,勝在能透出真山水給人長期澄懷觀化後,留下深遠而質樸的情思遐想,象一泉清水,沒留人工的粉飾和新增劑!他的畫,韻勝於氣,墨勝於筆!
-
4 # 寒草堂
黃的山水畫沒有層次感,立體感,近景也沒有質感,就好像在一個平面內用焦墨畫亂七八糟的道道,沒有一點美感,更談不上什麼意境,難怪當時沒人認他的畫,是別有企圖的後人吹捧炒作才成為名家,我想:若是他的畫出在我手,還會有人叫好嗎?恐怕早就扔進垃圾桶啦。名人的畫就是不好,也會有假裝高雅的人分析出好來;而普通人畫的再好,也會有人從雞蛋裡挑出骨頭,其實就是(皇帝的新衣)故事在延續。
-
5 # 水墨畫家陳莊
過去我們常說的筆墨關係,常常簡單以“濃淡乾溼”概括之,黃賓虹總結的中國畫筆墨關係異常複雜,他把筆與墨徹底分開,筆有“五筆”,墨有“七色”,厲害啦!
黃賓虹的山水畫追求“黑、密、厚、重”的藝術效果。他研究得出的五種筆法指“平、圓、留、重、變”,七種墨色指“濃、淡、破、潑、積、焦、宿”。
黃賓虹的山水畫看似“粗製濫造”,不堪入目,不懂畫的人可以這樣理解,內行人看門道,仔細鑑賞他的作品,可是筆筆相生,筆筆精到。每一筆出自書寫的概念,牽一而動全身,不能單獨提出,這用筆實在是高妙。
他的墨黑的發亮,初看一團烏黑,細看處處透露出生機,黑裡透亮,黑裡透氣,墨韻生動,難得,難得!
我認為:黃賓虹的畫好在筆墨生動,不做作!
-
6 # 畫微言
知道黃賓虹畫的好的人很多,懂得黃賓虹畫得好的人不多。
欣賞黃賓虹的作品首先要從審美的層次上欣賞,黃賓虹先生的作品在審美上是以“內美”為基本審美為原則的,“江山本似畫,內美靜中參”是黃賓虹的題跋語錄。賞畫如鑑人,有人五官精緻卻敗絮其中,有人相貌醜陋而心靈乾淨。“渾厚華滋”是黃賓虹作品的美之所在。如果不懂“內美”的審美層次,是看不懂黃賓虹作品的。
第二是技術層面,黃賓虹的繪畫技巧很深,不易學。“積墨”、“破墨”等畫法對於中國畫山水技法來講是個突破。在用筆上黃賓虹更加重視線的表現力,而且對於山水的用筆黃賓虹開創性的貢獻在於他開放了山水畫用筆的解放,氣韻為先而不拘於形。
東坡語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欣賞一幅作品,先要收起“傲慢”之心吧!
-
7 # 老跨鬥
1、繪畫,不簡單是技法問題,深層次講,絕對是哲學問題。而黃賓虹這位全能大師,把哲學思考與水墨結合到了極點。
2、年輕時,他摹古能力超高。
3、一生之中,遊歷祖國山河。
4、一生當中,見過無數的國寶。
5、一生當中,經歷了社會的動盪與變遷。
他將這些複雜的東西,變成了水墨,最終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
6、而且,黃老吸收了許多西畫的技法。
黃老是近現代山水畫的宗師,許多許多人不理解,看不懂,沒關係,我知道他在20年前,但也是不懂,直到2014年一個偶然機會才開始重新認識到他的藝術價值。
黃賓虹是山水畫界的鴉片煙,吸上了就上癮。
-
8 # 白鶴書樓
黃老的畫,說起來沒什麼值得推崇如此高的學術地位。個人認為,今天他能被稱讚或受藝術界的關注,應該是理念經營問題高於技術含量。說白了就是在創新思維理論鮮明母庸置疑的。但筆墨內涵度技術之處,沒有多大特色,且一塌糊塗。
-
9 # abeybaggio
黃對中國畫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五筆七墨。他自己的繪畫中集中體現了這些。在筆墨的運用上達到了極高的成就。用筆完全來自於深厚的書法功底,尤其是篆書。每根線條都是穩而有變。其用墨,畫面墨色層次豐富,濃處黑而亮,淡處淺而潤,積墨十數次而不死,其對用墨的理解高出常人太多。大多數畫家能把墨分清五色已屬不易,黃能分清十數層之多。他出身制墨世家,常年與墨打交道。精於古畫的鑑定,見過太多先賢真跡。傳統山水的功底極深。於青城山見雨水常年沖刷的牆頭斑駁痕跡走出蒼潤華滋的風格,將積墨法推至前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他的畫大多由寫生中來,師法自然。很容易觸及讀者的情感和思緒。讀黃的畫,本身需要對中國畫的傳承,審美,甚至是其他藝術門類,文學,歷史,哲學需要相當的基礎。
-
10 # 使用者13313302354
為什麼中國畫沒有世界名畫。請問誰看到過哪種樹的樹幹從頭到尾都能看見的,那些可以擋住樹幹的葉子哪去了呢。這種不現實的樹只有在中國畫裡能看見。如果這種畫能成世界名畫,那只有操作了。
回覆列表
近代中國山水畫領域裡,中國山水畫是古代與現代的過度時期,真正有代表性的山水畫家有:張大千、何海霞、宋文治、陶一清、李可染、陸儼少、劉海柬、鄭百重等,表現出江山浩瀚,氣勢如虹意境深遠,個性風格張揚,能遊刃有餘的掌握山水畫法度。
黃賓虹的山水畫享譽海內外,更加傾向於米點皴,畫風粗獷浪漫,雖有自身的風格和法度,觀者普遍性希望尋覓其山水畫中的藝術美感,但在觀者的心目中不感興趣,也許觀者的審美角度或欣賞水平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