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匠工坊

    喀秋莎是標準的蘇聯好姑娘,當你看見雨點一樣的炮彈,伴著尖銳的呼嘯隨風而下,就該知道喀秋莎有多猛了(開玩笑)。

    二戰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可謂是一代自行式火箭炮的經典之作,但是喀秋莎火箭炮並不是一種武器,而是當時採用無管式自行火箭炮的一類武器,其中包括BM-13、BM-8、BM-31等等。由於喀秋莎的名聲較大,因此在二戰之後,蘇聯的車載無管式自行火箭炮(例如BM-14和BM-21)都被人稱之為“喀秋莎”。所以說如果要深究他的裝備時間,那還得從第一代喀秋莎,也就是BM-13自行火箭炮說起。

    BM-13自行火箭炮的研發可以說是從十月革命之後沒幾年就開始了。蘇聯成立之後,對軍工發展尤其重視,但是蘇聯本身工業實力弱,從正面追趕的難度相對大一些,所以在正面發展火炮的同時選擇了沙俄時期就有的火箭炮概念進行繼續發展。最初的火箭彈由於後坐力低,而且不需要厚重的炮管因此被用作戰機武器,還在諾門坎打過日本人。在此之後,證實有效的火箭炮開始裝車實驗,並在1939年用ZIS-6卡車完成了BM-13的設計。

    設計是設計完了,但是BM-13有自己的問題,也就是發射時的怪聲和火光,很容易暴露,因此一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後才開始全面量產,此後由於速度快、規模大,蘇軍用了便一發不可收拾。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BM-13和各種改進型加起來足夠10000輛。

    “喀秋莎”火箭炮火力兇猛、射速快,BM-13可以在短時間內將發射架上的16枚M13火箭彈射出,之後就可以選擇繼續裝填或轉場。單發M-13火箭彈的戰鬥部裝藥量4.9公斤,均為烈性炸藥,爆炸威力遠大於122mm高爆彈(小於152mm榴彈炮)。再加上射速快,火力兇猛,一個喀秋莎火炮連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將目標炸成一片火海,效能足夠強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玩家打鳥背卡在圖裡,隊友勸了數個小時,就是不退出,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