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古代的正統思想導致的,《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思想確實是民間比較認可的。所以確實是以蜀漢為正統。
曹操生前沒稱帝,雖然被追封為帝,但是沒有曹操也正常。因為以蜀漢為正統,所以吳國和魏國的皇帝都沒有入祭也是正常的。既然曹魏的正統性都不被認可,那麼接受曹魏禪讓的西晉自然也不被認可。東晉第一位皇帝晉元帝卻在帝王廟中,是因為東晉儲存了漢族血統與文化,是有功勞的,這是特定的時代導致的。
何止是曹魏,東吳的皇帝沒入選,就連秦始皇,晉武帝,隋文帝都沒入選。本來朱元璋一開始入祀十六位帝王,是有隋文帝的,後來朱元璋把隋文帝給移出來了。這和隋朝短命是有很大關係的。秦朝也是如此,秦始皇被認為是暴君,不給入祀。西晉二世而亂,也涉及到上述所說的正統性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祭祀他們不吉利。雖然他們本身有很多功績,但是奈何王朝短命。
到了清朝,入祀的帝王不斷增加,康熙曾經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
在帝王廟中,還有79位名臣。其中三國時代入選的是諸葛亮和趙雲。這已經明顯得不能再明顯了,就是以蜀漢為正統。而劉禪亡國,沒有入選。所以東漢之後,只有劉備入選,之後一直到東晉才有晉元帝。
其實一直到北宋,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西晉一統,西晉是接受曹魏的禪讓,曹魏自然是正統。司馬光呈給皇上的《資治通鑑》明確地使用曹魏的年號。司馬光的理由是誰佔據中原誰就是正統,不佔據中原的就是偏安小朝廷。南宋朱熹編修《通鑑綱目》, 號稱“辨名分,正綱常”,以蜀漢紀年代替曹魏紀年。當時金國佔據曹魏的地形,也就是佔據中原,南宋偏安蘇杭,只好自比蜀漢。東吳是既沒有佔中原,又沒有禪讓之名,更不是漢室宗親,怎麼輪都輪不到他。
這是古代的正統思想導致的,《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思想確實是民間比較認可的。所以確實是以蜀漢為正統。
曹操生前沒稱帝,雖然被追封為帝,但是沒有曹操也正常。因為以蜀漢為正統,所以吳國和魏國的皇帝都沒有入祭也是正常的。既然曹魏的正統性都不被認可,那麼接受曹魏禪讓的西晉自然也不被認可。東晉第一位皇帝晉元帝卻在帝王廟中,是因為東晉儲存了漢族血統與文化,是有功勞的,這是特定的時代導致的。
何止是曹魏,東吳的皇帝沒入選,就連秦始皇,晉武帝,隋文帝都沒入選。本來朱元璋一開始入祀十六位帝王,是有隋文帝的,後來朱元璋把隋文帝給移出來了。這和隋朝短命是有很大關係的。秦朝也是如此,秦始皇被認為是暴君,不給入祀。西晉二世而亂,也涉及到上述所說的正統性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祭祀他們不吉利。雖然他們本身有很多功績,但是奈何王朝短命。
到了清朝,入祀的帝王不斷增加,康熙曾經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
在帝王廟中,還有79位名臣。其中三國時代入選的是諸葛亮和趙雲。這已經明顯得不能再明顯了,就是以蜀漢為正統。而劉禪亡國,沒有入選。所以東漢之後,只有劉備入選,之後一直到東晉才有晉元帝。
其實一直到北宋,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西晉一統,西晉是接受曹魏的禪讓,曹魏自然是正統。司馬光呈給皇上的《資治通鑑》明確地使用曹魏的年號。司馬光的理由是誰佔據中原誰就是正統,不佔據中原的就是偏安小朝廷。南宋朱熹編修《通鑑綱目》, 號稱“辨名分,正綱常”,以蜀漢紀年代替曹魏紀年。當時金國佔據曹魏的地形,也就是佔據中原,南宋偏安蘇杭,只好自比蜀漢。東吳是既沒有佔中原,又沒有禪讓之名,更不是漢室宗親,怎麼輪都輪不到他。
從南宋開始,蜀漢就成了正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