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經歷過五次次物種大滅絕。 1、第一次時間: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於公元前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 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彙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2、第二次時間: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出現。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3、第三次時間: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 4、第四次時間: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始於公元前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 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佈。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溼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溼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5、第五次時間: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事件:三疊紀晚期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整體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地球經歷過五次次物種大滅絕。 1、第一次時間: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於公元前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 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彙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2、第二次時間: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出現。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3、第三次時間: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 4、第四次時間: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始於公元前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 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佈。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溼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溼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5、第五次時間: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事件:三疊紀晚期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整體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