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子3170
-
2 # 孩子放學後
完全消除可能很難,但是隻要努力去改變,降低是可以的。
這兩年,有些過度的強調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無論生活在何種家庭,都避免不了承繼一些行為習慣和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的影響。
如此說來,難道原生家庭是無法擺脫的魔咒嗎?當然不是。要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嘗試:
改變環境。如果有條件,或者說創造條件,離開原生家庭的環境。尤其是一些負性情緒嚴重的情緒化父母,或者是冷暴力或者語言暴力的父母,儘量遠離這種源源不斷滋生負性情緒的環境,是第一步的改變。創造更加積極向上的環境(積極向上的情侶關係、朋友關係)建立自己有效的社會關係支撐網路,可以讓自己受到的影響降低。
改換思維:瞭解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那麼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沒有辦法選擇,成長過程也沒有辦法逆轉,那麼你可以做的改變就是改變對同一件事情、同一個關係下的不同思考,例如,當面對媽媽不捨的買東西、面對媽媽對自己兄弟姐妹的偏袒、面對爸爸的語言暴力……可能你原來只是想到了,對自己的壓制和不公平,你可以換一種思維去看,也許媽媽是從小困苦的日子過多了,對於金錢的缺失沒有安全感;也許是媽媽在重男輕女的思維下長大,不由自主的繼承這種偏見;也許是爸爸自小就收到了家庭的冷暴力,所以不善言辭;
換個角度去看爸爸媽媽對自己的行為,諒解先從理解開始,諒解了別人就是解脫了自己。
改變行為:家庭關係、模式的形成與變更,父母並不是唯一的主導。所謂關係,包含著互動的特質,即一個人的變化,會自然而然帶動別人的變化。當意識到在原生家庭中的問題,改變了認知思維後,那麼從自己開始,嘗試做一種改變,堅持做改變,這種改變一定會促動家庭關係的變化。
從來沒有好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有好的自己。當我們對自己、對父母、對家庭有更深入的瞭解和認知,分開愛與責任時,也許就是變化的開始。
-
3 # 風中起舞
當然可以。推薦一本書《風雨哈佛路》,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主人公莉絲.默裡在十五歲裡失去父母的照顧,只能乞討為生。但她最終走進了美國最高學府哈佛大學。
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
4 # 趙芷妤
可以改變。
在改變之前,首先得發現原生家庭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如果自己意識不到這一點,就沒有必要談改變了。
其實我們一般不容易發現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影響,通常是在待人接物中,慢慢發現自己有一些問題,可能是情緒控制,可能是思維模式,還有可能是生活習慣等。當這些給我們的正常社交生活帶來了不能忽視的麻煩,我們才會去反思,去發現。
好調整的,很快就調整了,不好調整的,我們才有機會去分析它出現的原因,這才可能找到原生家庭的問題。
發現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是為了歸罪於原生家庭。而是為了不帶自責的接納自己,只有接納自己,人才不會跟自己的自我中心進行“內鬥”,才可以有冷靜的狀態來察覺自己,在影響出現時,能及時發現,及時調整。
發現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有一個好處,可以透過分析父母的行為模式,判斷出哪些是好哪些不好,從而避免不好的行為模式被自己複製到新組建的家庭中,重複父母的悲苦。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會有痛苦,但是很值得。
改變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會讓你更好的愛你所愛,擁有更大的舞臺,更寬廣的胸懷。
-
5 # 江南知士wang
所謂環境造就人,人在不同的環境,其行為性格取向也會改變的,原生家庭具有習性後天都是可以改變的,人嘛!可以適應各種各樣環境與場景。
比如一個學生,在學校在學校是一種習性,當他進入職場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歷練,靜靜的,他那學生時候的幼稚,就慢慢成熟老練啊。職場環境讓他變成另一個人的。
又比如,一個沒結婚前的男人,結婚後的男人是判若兩人的。老婆讓他改變很多的,比如啦他的習性,一些抽菸喝酒的習慣。也會在老婆的宣策下,變得什麼都不沾了。
這一點可以證明。人沒有什麼既定的秉性一成不變的,只要他是一個正常的人。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但生活中也有一些執拗的人。這樣的人你永遠都無法改變的。但這些人只是個例。什麼樣的環境氣氛, 都是可以讓人改變習性的,你明白了嗎?
回覆列表
首先,你要知道原生家庭對你的負面影響是什麼,然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才能改進!
這樣持之以恆,你原生家庭對你的負面影響慢慢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