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94138440505

    最初來到中國時叫做“蝌蝌啃蠟”,這樣的名字,其譯名給人的第一感覺,哪怕在今日恐怕也是人皆避之而不及的,畢竟沒有人願意去喝名字裡帶有蟲、蠟,並且味道奇異的不明黑色液體。直到後來蔣彝先生提出“可口可樂”,這個產品方在中國家喻戶曉。

    漢語的特色在於翻譯時可音義兼備,且目前絕大多數漢語使用者受過的教育,能讓他們直接理解漢語譯名的內在含義。當遇見“可口可樂”、“賓士”這兩個名稱,假設他們先前未曾知曉這兩個品牌,也照樣能透過字面意思猜測出這兩樣第一個好吃(還可能會開心)、第二個感覺速度快。反觀這些外國品牌的原文,在字典中的解釋都是“專有名詞”。而表音文字使用者初次接觸那樣有音無義的名稱時大多面面相覷(大多數情況下的商品翻譯都是這樣的情況)。

    目前只能說把象形文字還在當象形文字使用的,僅中國一家。不過,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一切表音文字,最初都是象形文字抽象化而來的。目前仍在使用漢字的日本,我個人觀察後認為他們當下的翻譯趨勢是譯名片假名化,每一個片假名都有固定讀音,可以用來表示外語讀音,所以日本譯者所謂的“本地化”大多數情況下是照搬外文讀音。

    不過,漢字顯然是可以當作字母使用的(例如日本的假名、以及國內各種對外國地名的翻譯)下面舉幾個例子:音節Ca翻譯作加,音節Ki翻譯作“基”或“吉”(視情況而定,似乎是根據漢語的古音相關),Rockydale翻譯成“洛基代爾”(其實意譯為“巖谷”也非不可)。但是字母化之後,你還會理解其含義嗎?

    題主可以認為這個是中國特色吧,我個人覺得這樣很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