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21016wl王凌

    古人修路,最出名的當屬秦時的馳道,有些遺蹟現在還能找到。一般情況下,古人修路時先整理出路基後,再用一層白石灰加一層黃土打夯而成。當時對工序及質量管理均有法可據,因此可以保持很久路面不長草。

  • 2 # 純鈞LHGR

    首先來講,古代雖然沒有與現代一樣的鋼筋水泥,但是也有類似的建築材料——只不過,這類材料基本上不用來鋪路就是了。

    至於古代的道路不會雜草叢生,這也要看是什麼樣的路。驛道大路、熱鬧的街市路面不長草,可是僻靜小路還是會生雜草的。

    至於大路不長草,則是有多種因素在內。

    一是人流多,經常被踩,所以少有雜草,但這是所有因素裡最無關緊要的那一個。因為很多驛道經常沒什麼人走。

    所以重點在於第二項,人工除草。

    古驛道因擔負著資訊傳遞、物資運輸的重責大任,在古代被視為重要的軍事設施,所以一直有人維護。

    宋以前,沒有專門的衙門負責道路維護,一般由工部負責。

    宋代,初設“發運使司”,後改為”經制使司”,其中一個職責就是維護道路。 其長官名“發運使”,並以戶部長官或副長官兼經制使,也就是由工部和戶部共同負責,下置副使和判官為輔佐,或不置“使”而以“判置發運使”、“都大發運使”、“都大制置發運使”等官。

    司下專設道路維護人員,稱某某路“掌領”、“邑夫”,負責維護道路,包括除草在內。若有瀆職,罪可致死。比如上級官員視察時,發現驛路有損毀處,負責這一路的人,從長官到邑夫都要受責罰,最輕是個“徒”刑,就是罰作苦役。而若因此出了事故,比如說絆倒了驛馬,摔傷馬匹或驛卒,耽誤了重要檔案的傳遞,則“夷其族”,就是殺他全家。

    所以,古代諸路的掌領、邑夫為了性命,都比較盡職,而且每年還要給傳驛部門行賄,以免他們告黑狀。

    除草的方法,不外乎人力拔除,或者用除草劑。古代也是有除草劑的,比如《夢溪筆談》裡記錄的用桂屑除草,以及用含礬的礦物粉或是石灰除草。

    楊文公《談苑》記江南後主患清暑閣前草生,徐鍇令以桂屑布磚縫中,宿草盡死。謂《呂氏春秋》雲“桂枝之下無雜木”。蓋桂枝味辛螫故也。然桂之殺草木,自是其性,不為辛螫也。《雷公炮炙論》雲:“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很多人都知道有雄黃,可以驅蛇,但雄黃裡的砷含量只有7.5%左右。與之相應,還有雌黃,成分是三硫化砷,砷含量約在60%左右,製成藥粉撒在路上,不僅寸草不生,而且可以驅離蛇蟲野獸,走在路上不用擔心被蛇蟲野獸襲擊,也是古代野外重要道路常用的除草方法。

    也正因為這種使用毒劑的方法,有些驛道,雖然千百年過去了,還是寸草不生,算是古代的一種破壞環境的行為吧,但作為維護道路是很有效的手段了。

    順便,其實現代也有類似的做法。比如鐵路,就用噴灑高毒性除草劑的方法,來控制鐵軌附近不生可能影響列車執行安全的雜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的熱河都統權力很大,地位特殊,為何能對抗直隸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