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期,魏延因為謀反罪被夷三族,這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編造魏延好謀反的原因和依據。而一般歷史學家公認,魏延是被冤殺的。歷史事實基本是這樣,魏延與楊儀不和,諸葛亮對魏延的激進的軍事主張不採納。諸葛亮死後,安排退兵,而且諸葛亮認為我死了別人就不要北伐了(這點可以討論),將權位交給楊儀一些文人。魏延不服,一方面認為他有水平繼續北伐事業,另一方面對諸葛亮安排楊儀等人先回成都自己和姜維斷後不滿(顯得自己地位低些),所以就搶著回成都,還燒了橋啦啥的讓楊儀走得慢。最後鬧到魏延和楊儀兩人互告對方謀反,而楊儀是一個弱文人,誰也不信他謀反的,罪名就成魏延的了。概括一下,魏延是蜀國內訌的犧牲品,跟謀反靠不上邊,《三國志》裡已經有結論了,羅貫中是信口開河,在這個問題上無視歷史。但魏延確實在軍事上不服諸葛亮,沒遵守諸葛亮的遺名,也沒有和同僚搞好關係,獨斷獨行,終有此禍。《三國演義》只是小說,很膚淺,因為流傳很廣影響很大,使魏延揹負了不忠不義之名。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蜀漢後期,魏延因為謀反罪被夷三族,這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編造魏延好謀反的原因和依據。而一般歷史學家公認,魏延是被冤殺的。歷史事實基本是這樣,魏延與楊儀不和,諸葛亮對魏延的激進的軍事主張不採納。諸葛亮死後,安排退兵,而且諸葛亮認為我死了別人就不要北伐了(這點可以討論),將權位交給楊儀一些文人。魏延不服,一方面認為他有水平繼續北伐事業,另一方面對諸葛亮安排楊儀等人先回成都自己和姜維斷後不滿(顯得自己地位低些),所以就搶著回成都,還燒了橋啦啥的讓楊儀走得慢。最後鬧到魏延和楊儀兩人互告對方謀反,而楊儀是一個弱文人,誰也不信他謀反的,罪名就成魏延的了。概括一下,魏延是蜀國內訌的犧牲品,跟謀反靠不上邊,《三國志》裡已經有結論了,羅貫中是信口開河,在這個問題上無視歷史。但魏延確實在軍事上不服諸葛亮,沒遵守諸葛亮的遺名,也沒有和同僚搞好關係,獨斷獨行,終有此禍。《三國演義》只是小說,很膚淺,因為流傳很廣影響很大,使魏延揹負了不忠不義之名。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