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石散人
-
2 # 嶺南孤客
誰說古代先賢不講究詞性了?“實字”、“虛字”的概念早已有之。只是漢字的用法(詞性轉換)比鳥語神奇得多。用西語語法是無法達到漢語的境界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什麼詞性?吃麥當勞的垃圾食品談什麼淮揚菜啊?!
誰說古代先賢不講究詞性了?“實字”、“虛字”的概念早已有之。只是漢字的用法(詞性轉換)比鳥語神奇得多。用西語語法是無法達到漢語的境界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什麼詞性?吃麥當勞的垃圾食品談什麼淮揚菜啊?!
講到唐代詩歌是否有不顧詞性問題,我們先要搞清詞性的概念。詞性是指一個詞的語法屬性,分為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等)和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等)兩大類。它們是依據詞在組合中的語法功能確定的。比如“漂亮”具有形容詞的語法屬性,即為形容詞。詞性是給一個詞歸類的依據。
唐代是中國文學藝術一個顛峰時期,那時雖然沒有現今這樣明確地規定和劃分詞性,但不妨礙先賢們在詩詞創作中實際運用它們,從而產生了大量的曠世佳作。這是由於盛唐的富足和祖國的大好河山,極大地激發了詩人們的創作熱情,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得到了高度統一的結果。
在格律詩中除了要講究詞性外,還要注意平仄和押韻。如果平仄不對,就不是格律詩了。如果對仗、黏連也不嚴謹,也不能算是標準的格律詩。而對仗裡的上下聯不僅平仄要注意,還要注意詞性,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都不能算是嚴格的七律詩。 這些失對、失黏、平仄不合的詩可歸為古體詩。雖然以今天的目光看唐代的古體詩,似乎有不合規範的地方,但絲毫不減唐詩的磅礴氣勢和給後人無與倫比的美的享受。
今人寫格律詩,為什麼要特別強調詞性、平仄、對仗和押韻?主要是將它與新體詩加以區別。新體詩創作己經給予人們更大的自由表達的空間,如果再不顧格律詩的詞性要求,胡亂湊個形式上的七字八句,五字四句之類,也叫七律、五絕,那真是要叫人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