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數列”或“斐波那切數列”)是一個非常美麗、和諧的數列,它的形狀可以用排成螺旋狀的一系列正方形來說明(如右詞條圖),起始的正方形(圖中用灰色表示)的邊長為1,在它左邊的那個正方形的邊長也是1 ,在這兩個正方形的上方再放一個正方形,其邊長為2,以後順次加上邊長為3、5、8、13、2l……等等的正方形。
“斐波那契數列”或“斐波那切數列”)是一個非常美麗、和諧的數列,它的形狀可以用排成螺旋狀的一系列正方形來說明(如右詞條圖),起始的正方形(圖中用灰色表示)的邊長為1,在它左邊的那個正方形的邊長也是1 ,在這兩個正方形的上方再放一個正方形,其邊長為2,以後順次加上邊長為3、5、8、13、2l……等等的正方形。
這些數字每一個都等於前面兩個數之和,它們正好構成了斐波那契數列。“斐波那契數列”的發明者,是義大利數學家列昂納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於公元1170年,卒於1240年。籍貫大概是比薩)。他被人稱作“比薩的列昂納多”。1202年,他撰寫了《珠算原理》(Liber Abaci)一書。他是第一個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數學理論的歐洲人。他的父親被比薩的一家商業團體聘任為外交領事,派駐地點相當於今日的阿爾及利亞地區,列昂納多因此得以在一個阿拉伯老師的指導下研究數學。他還曾在埃及、敘利亞、希臘、西西里和普羅旺斯研究數學。斐波那契數列指的是這樣一個數列:1,1,2,3,5,8,13,21,34…… 這個數列從第三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它的通項公式為:(1/√5)*{[(1+√5)/2]^n - [(1-√5)/2]^n} (√5表示5的算術平方根) (19世紀法國數學家敏聶(Jacques Phillipe Marie Binet 1786-1856)很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完全是自然數的數列,通項公式居然是用無理數來表達的。斐波拉契數列的出現13世紀初,歐洲最好的數學家是斐波拉契;他寫了一本叫做《算盤書》的著作,是當時歐洲最好的數學書。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數學題,其中最有趣的是下面這個題目: “如果一對大家都叫它“斐波拉契數列”,又稱“兔子數列”。這個數列有許多奇特的的性質,例如,從第3個數起,每個數與它後面那個數的比值,都很接近於0.618,正好與大名鼎鼎的“黃金分割律”相吻合。人們還發現,連一些生物的生長規律,在某種假定下也可由這個數列來刻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