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1987

    一、 關於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視教育對於改變人性的重要作用.他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範的觀點.他說:“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

    與關於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聯,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他說:“古之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氣質之偏,物慾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後已焉.”在朱熹看來,要克服“氣質之偏”,革盡“物慾之蔽”,以恢復具有的善性,就必須“盡人倫”.所以,他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於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

    從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的思、想出發,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

    他認為:“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然而,當時的學校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於書,不越乎記誦、訓詁、文詞之間,以釣聲名,幹利祿而已”,完全違背了“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的本意.他尖銳地指出:這樣的學校,其名“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其效至於風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他對當時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也是切中時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絕地求生新地圖什麼時候上線?大家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