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粱紅16
-
2 # 此箋
在中國古詩詞之中,“春愁”代表了文人墨客“傷春悲秋”的一種頹廢情結,是一種多愁善感的寫照。對封建知識分子來說,不僅有“春愁”,也會有“夏愁、秋愁和冬愁”,不過這些都簡單地概括為”傷春悲秋“。
四季輪迴,草木榮枯,本就是客觀規律。但對於敏感多情的文人來說,春去冬來,花開花落,都會勾起他們內心說不清的愁緒。這種略帶頹廢的“傷春悲秋”情結,並非特意要指定某個季節,關鍵在於文人自己的主觀感受。
就拿秋季來說,有人感受到的是秋季的秋高氣爽,比如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蘇軾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而有人卻被秋日的蕭瑟之氣所感染,比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吳文英的“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而在四季輪迴與草木榮枯的變換中,尤其以“春愁”最富有代表性,所以能夠以單獨的詞語出現,成為中國古詩詞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那麼,“春愁”究竟特殊在哪裡,它又蘊含了哪些深刻涵義呢?
首先,“春愁”代表了古代文人對於青春易逝、生命短暫的哀嘆。
春回大地,奼紫嫣紅,的確令人欣喜。但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花開花落之間,春天就忽然消逝在眼前。春光易逝,就如同人的青春歲月,還沒好好享受,就在我們指尖溜走。這更像我們的生命,浮生若夢,來去匆匆。
這種對於生命短暫、歲月易逝的無常之感,是人類悲劇性的必然。它是李煜筆下的“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是辛棄疾詞裡的”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是蔣捷的“一片春愁待酒澆”和“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其次,“春愁”象徵了古代文人對於悲歡離合、相思情深的悲嘆。
從《楚辭》開始,中國古詩詞就開創了以芳草思離別的書寫傳統,“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在古詩詞中,古代文人往往睹芳草而傷離別,如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馮延巳的“芳草年年與恨長”。
詩人不僅用芳草連綿來比喻離恨悠長,而且常常見落花而思念遠在他鄉的心愛之人,比如晏幾道的“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Swift雙飛”;辛棄疾的“夢迴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最後,“春愁”濃縮了古代文人對於懷才不遇、命運無常的慨嘆。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這一生最美好的階段也莫過於青春年少時。只可惜,很多文人懷才不遇,大好的年華虛度,徒傷悲也。這種命運無常帶來的痛苦,是李白的“春心蕩兮若波,春愁亂兮如雪”;是陸游的“騎馬悠然欲斷魂,春愁滿眼與誰論?”
此外,還有一種“春愁“代表的只是古代文人在春光旖旎裡引發的無端愁緒,說不清,道不明,甚至連詩人自己也琢磨不透。它是柳永筆下的“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它是馮延巳筆下的“誰道閒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
3 # 使用者8262151785062
有,只是很少,秋愁也比較廣泛!只是你沒接觸到!像這類的詩詞就借物舒情,而秋和春的景物最有一些優愁的感覺!所以這方面的詩詞自然就多一些!
回覆列表
一個字,窮。在古代,一年之計在於春,沒有吃的,也沒有種子播種土地。不愁就怪了,如果有別的解釋,那是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