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46564954860

    可以。大多的反坦克導彈採用指令制導,即射手透過調整瞄準線選擇目標並修正,經過直接控制或自動解算引導導彈飛行並命中。也就是說射手可以自由選擇在射界範圍內的任何目標進行攻擊,只要能形成並保持瞄準線並且給予足夠導彈引導和機動的空間即可。甚至不止是敵方裝置和有生目標,美軍戰術條例上甚至提到在必要情況下可以用龍和陶式反坦克導彈破壞牆壁,在建築物上為步兵進攻製造突入口。

    然而這是否說明反坦克導彈是高效理想的破障器材?肯定不見得,上述手冊也給予悲觀態度,因為裝藥係數低且價效比差。用反坦克導彈攻擊裝甲車輛以外目標的現象多出現在烈度較低的區域性戰爭中。這類衝突中重武器數量和密度低,裝甲車輛威脅較小,甚至雙方作戰力量和水平也不高,戰線也多呈現僵持膠著狀態,參戰勢力缺乏獲得和維護重型裝備的能力,反而反坦克導彈不單是其所擁有的最強火力,還可能有幕後勢力不斷慷慨贊助提供。

    不過被反坦克導彈所替代的無後坐力炮,在裝備歷史上就是一種兼具反裝甲和直瞄支援雙重火力任務的武器。繼任的反坦克導彈雖然因為彈種單一而在後一項表現上比較遜色,但也經常被念兩句詩以後苟且上陣。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馬島戰爭。在島上的崎嶇地形之中,英軍的輕步兵部隊大量使用米蘭反坦克導彈在獲得炮兵支援之前用作對步兵的支援火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姐妹山戰鬥(the battle of two sisters)”,揹負著40枚米蘭經過6個小時的翻山越嶺的第40皇家海軍陸戰隊營反坦克連,並沒有遭遇任何阿根廷裝甲目標,但是一同行動的兄弟部隊發起戰鬥後遭遇了包括12.7mm勃朗寧機槍在內的大量阿軍自動火力,在明亮的月光下封鎖了目標之間的山谷。這些陸戰隊突擊隊員顯然沒有興趣把所有的導彈再揹回去,便藉著曳光彈的提示連續摧毀和壓制了數個阿軍機槍陣地。

    相比起攻擊任意的人員目標,使用反坦克導彈打擊火力點的價值更高,效果也好得多。因為火力點不會快遞移動,很容易透過其膛口特徵和發射的曳光彈觀察識別,武器操作員一般比較少且集中,射擊掩體也常常是有一定防護性和封閉性的工事,便於破甲戰鬥部威力的發揮;相比之下,除了用“冷槍冷炮”攻擊僵持戰線上因放鬆警惕而聚集的閒散人員以外,在進攻中衝擊的步兵和防禦中的散兵坑通常保持一定的分散距離,目的就是避免被同一枚手榴彈或迫擊炮彈殺傷覆蓋。以只產生少量破片的反坦克導彈攻擊單個人員很不划算。更何況戰鬥中的步兵渺小靈活,若隱若現,靠亞音速飛行的反坦克導彈也並不那麼容易命中(雖然看到一個超大口徑的導彈一邊迴圈修正一邊向自己飛來確實很嚇人,也能產生一定的心理打擊作用)。

    然而在鋼林血雨的大規模高強度機械化戰鬥中,反坦克導彈就不適合隨意揮霍了。這些精密昂貴的武器生產和保養成本很高,對運輸儲存也比較苛刻,在戰前不會有無限充沛的儲備,在戰時也不易大量攜帶和隨時補充。即使一輛導彈發射車所攜帶的彈藥基數也不過十幾發。專業反坦克部隊的編制級別很高,是母編制的預備反裝甲力量,既是步兵對抗遲滯坦克的主要希望,也是裝甲部隊掩護側翼解放主力的重要手段。反坦克導彈發射陣地的佈置十分嚴格,既要保證導彈的發射和機動的條件和空間,又要保證覆蓋足夠的殺傷區支援作戰行動,還要最好能保證隱蔽並與預想中出現的敵裝甲力量保持一定的standoff range(射程優勢帶來的安全距離)以減輕所受到的還擊火力。進入陣地後的反坦克單位如果提前將導彈用在低價值的非裝甲目標上,不但消耗有限的寶貴備彈,更無意義地暴露自己良好隱蔽的發射位置,而過早的招致壓制火力,失去有利的伏擊條件,非常的得不償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目前排名前幾位攝影器材都是日本品牌?佳能,尼康,索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