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現麻煩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自己,從不會去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譯文:孔子說:“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具體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行事按“義以為質”,做什麼不做什麼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講究私利,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做事只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只有那些胸懷寬廣、氣度恢宏、嚴於律己、有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寬以待人,與大家和睦相處,團結共事,不結黨營私,所以配稱君子;而小人就是那些心胸狹隘,自私自利,不能與人和睦相處的人。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並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貫通。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譯文: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現麻煩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自己,從不會去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譯文:孔子說:“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具體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行事按“義以為質”,做什麼不做什麼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講究私利,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做事只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只有那些胸懷寬廣、氣度恢宏、嚴於律己、有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寬以待人,與大家和睦相處,團結共事,不結黨營私,所以配稱君子;而小人就是那些心胸狹隘,自私自利,不能與人和睦相處的人。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並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貫通。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譯文: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