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別人都叫我知識小王子
-
2 # 使用者1217435036662
風:由於緯度、經度差異,太陽照射使得地表熱量分佈不均,從而發生空氣流動,就形成了風。
雨:蒸發的水蒸氣在液化後空氣中聚集,形成凝結核,逐漸增大,當到達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雨落。
雷電:由於雲層相互摩擦、碰撞而使不同的雲層帶不同的電,當電壓達到可以穿過空氣的程度以後,臨近的兩片雲層會發生放電現象,產生電花和巨大的響聲。
雷電是怎麼形成的 談到了雨的形成,也要談一下伴隨著下雨的雷電,下雨前或下雨時常伴隨著劇烈的雷電。閃電、打雷是人們經常見到、經常思考的自然現象,雷電是哪裡來的,雷電是怎樣產生的? 其實雷電是水蒸氣相變成雨時的附產物。我們在討論摩擦生電時,談到絲綢、皮毛等天然物質能與自然有很好的交流,能把摩擦所攜帶的電荷傳到周圍的大氣之中,可見大氣之中總是蘊含著大量的電荷(主要是負電荷),大氣中的電荷總是蘊藏在水蒸氣之中。 因為在大氣中,相對於氮氣、氧氣,水蒸氣的分子較大;相對於二氧化碳,水蒸氣的核外電子數少,又是圍繞著三核心(兩個氫和一個氧)進行著空間立體運轉,因而水蒸氣三核心的外電子不飽滿,空氣中的遊離電子易於受到水蒸氣核心的吸引,成了水蒸氣核外電子的加入組成部分。每個水蒸氣分子都加入了額外的電子,於是,水蒸氣成了大氣中負電荷的載體,也可以認為水蒸氣是大氣中的微型電容。 下雨前,水蒸氣遇到低溫,水蒸氣的價和電子速率降低,由空間立體運轉進入到扭曲運轉,水蒸氣凝華,分子相互吸引、相聚,形成由氣體到液體的相變,這時水蒸氣中的加入成分――多出的電子就沒有了藏身之地,水蒸氣聚合成雲,多出的電子形成了雲層中游離的電荷,多出的電荷沒有了去處、被驅趕,形成了非常規電磁波――形成了雲層裡的電壓。 雲層是大量水蒸氣相變成小水滴的集合,因而附近也就聚集了大量的電荷,能形成很高的電壓。雲層之間、雲層與大地之間電位差巨大,衝開一條路,就是壯觀的閃電現象。電荷在大氣中穿行,引起空氣劇烈地震動,形成了隆隆的雷聲。 閃電和雷聲告訴我們,空氣中已經有大量的水蒸氣凝結成了水汽,預示著有可能要下雨了。(乾打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因為下雨與溫度、溼度、氣壓、氣流等諸多因素有關。) 冬天,氣溫低,價和電子速率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大部分都凝結成水或冰,所以冷空氣較為乾燥,所含的水蒸氣少,所攜帶的電荷少,所以冬天較少打雷。 乾燥天,大氣中的水蒸氣少,多出的電荷沒有了去處,容易在環境中游蕩、聚集,容易形成高電壓,易於發生靜電放電現象。 由於大氣中水蒸氣富含著多出的電子,使每個水蒸氣分子的電荷不是平衡的,經常是帶有負電荷,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水蒸氣分子伴隨大氣按右手定則方向(自西向東)運動,於是就形成了地球上的環流風。 要證實以上雷電說法可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把一個電容器置於密閉的容器中,在較熱的環境中向容器內通入少量的水蒸氣和負電荷,測量電容器的電容量;然後把密閉容器置於較冷的環境中,讓水蒸氣凝結,再來測量,你會發現此時電容器的電容量會明顯增加。如果製作一個大型的類似裝置,可以模擬人造雷電。 除了水蒸氣外,自然界的甲烷、乙(丙、丁)烷氣體分子也符合體積較大、價和電子數少的特徵,也能吸納大氣中游離的電子。在驟冷的高寒地帶,丙烷、丁烷氣體發生凝華,大量的多出電子沒有了藏身之地,擠在正在凝華的氣體周圍,使氣體形成了一個帶電的球形氣體團,內裹著(丙、丁)烷液體在地面滾動,形成了神秘恐怖的地滾雷。 這樣,我們就以核外電子規律運轉――速率及線路隨溫度規律變化的基本觀點,簡潔、系統地闡釋了水蒸氣如何相聚成雨,及伴隨著下雨前的雷電的形成。而在電子雲理論的籠罩之下,這些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無法解釋的,是自然之謎。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