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投資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在硬體升級上的重要抓手,並伴隨投資體制改革的發展,不斷變化和升級。從1995年前後開始,以BOT特許經營為基本模式,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市場開始向社會資本開放,實施投資專案試點;隨著2000年前後市政公用行業產業化改革,再到2004年國家《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等重要改革政策的頒佈,基礎設施投資市場逐漸進入更加開放和快速發展的軌道,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資企業進入。
基礎設施建設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企業的投資目光和金融資本參與,主要基於兩方面優勢:一是投資規模大,能夠容納比較大規模的資金;二是專案的現金流比較穩定,能夠給企業帶來長期穩定的收益和回報。
另外,雖然投資上逐步開放了,但是與投資回報有重大關聯的收費機制、價格機制等相關政策並未徹底市場化,由於基礎設施專案大部分屬於公益性或是公共性專案,並且中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定價政策偏向於政府定價,以公益和公眾能夠承受範圍內作為定價的基本前提,以致定價標準較低,並不能夠給專案帶來高額的回報,甚至不能覆蓋專案完整的投資成本,所以這些專案需要政府予以授權,甚至是給予比較長期穩定的財政補貼支援。
2)城市建設投融資市場新格局形成
基於基礎設施投資專案的特點,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PP模式(本文指廣義“PPP”,含特許經營等投資途徑),成為了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投資市場的主要途徑。
自國務院出臺政策嚴控地方政府債務,且限制地方平臺公司的融資職能之後,以PPP模式為主要通道的基礎設施投資市場在2014-2017年處於“井噴式”的發展。
但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地方專項債的大規模發行和對PPP專案進行的多輪整改,以及各地方對地方政府債務的防控,隨後城市建設投融資市場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發展到今天,基本上形成了以地方政府的專項債為主,PPP為輔的投融資格局。
基礎設施投資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在硬體升級上的重要抓手,並伴隨投資體制改革的發展,不斷變化和升級。從1995年前後開始,以BOT特許經營為基本模式,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市場開始向社會資本開放,實施投資專案試點;隨著2000年前後市政公用行業產業化改革,再到2004年國家《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等重要改革政策的頒佈,基礎設施投資市場逐漸進入更加開放和快速發展的軌道,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資企業進入。
基礎設施建設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企業的投資目光和金融資本參與,主要基於兩方面優勢:一是投資規模大,能夠容納比較大規模的資金;二是專案的現金流比較穩定,能夠給企業帶來長期穩定的收益和回報。
另外,雖然投資上逐步開放了,但是與投資回報有重大關聯的收費機制、價格機制等相關政策並未徹底市場化,由於基礎設施專案大部分屬於公益性或是公共性專案,並且中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定價政策偏向於政府定價,以公益和公眾能夠承受範圍內作為定價的基本前提,以致定價標準較低,並不能夠給專案帶來高額的回報,甚至不能覆蓋專案完整的投資成本,所以這些專案需要政府予以授權,甚至是給予比較長期穩定的財政補貼支援。
2)城市建設投融資市場新格局形成
基於基礎設施投資專案的特點,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PP模式(本文指廣義“PPP”,含特許經營等投資途徑),成為了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投資市場的主要途徑。
自國務院出臺政策嚴控地方政府債務,且限制地方平臺公司的融資職能之後,以PPP模式為主要通道的基礎設施投資市場在2014-2017年處於“井噴式”的發展。
但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地方專項債的大規模發行和對PPP專案進行的多輪整改,以及各地方對地方政府債務的防控,隨後城市建設投融資市場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發展到今天,基本上形成了以地方政府的專項債為主,PPP為輔的投融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