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萌小笑笑

    兩部劇的朝代不同,統治階層的民族不同,文化理念也不同,《長安十二時辰》和《如懿傳》關於女子耳飾的處理都很符合歷史。

    耳飾品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經出現,5000多年前的耳飾就被女子所喜愛,一般都是玉做的,佩戴在耳朵上增加美觀性。通常用玉磨成一個環形,然後在玉環的一側開個口子,戴到耳朵上。雖然也可稱之為“耳環”,但跟現代女子戴的耳環差別巨大。

    唐代之前的女子,是沒有耳洞的,耳環都是佩戴式的。在醫學水平不夠發達的幾千年前,打個耳洞很可能就會送命,給女子打耳洞除非是不想讓她活了,不然得了破傷風不死也沒了半條命。

    到了唐代,醫學發展了不少,打個耳洞不至於丟命了,可儒家思想被用來統治天下。儒家倡導孝道,主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族男子隨意劃個小傷,剪個頭髮,都要被扣上不孝順的大帽子,讓人品受到大眾的質疑,繼而影響自己的前途。女子也不敢為了美給自己穿耳洞,而製作耳飾的材料主要是玉和青銅,尋常百姓家也是用不起的。從出土的唐朝壁畫來看,漢族女子們的耳朵上也都沒有耳環。

    唐代的少數民族就沒有這個不能打耳洞的講究,無論男女都能看到他們打耳洞佩戴耳環。給漢族人打耳洞帶耳環,是一種類似剃頭的侮辱刑罰。誰家的女兒要是打了耳洞戴耳環上街,大家就都不把她當好人看了。士大夫階層很看不起打耳洞的女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女子就是不應該戴耳環的。王韞秀是京城第一千金,戴耳環有失她尊貴體面的身份。聞染也是正經百姓家的女孩兒,不會做戴耳環的事情。魚腸常年混跡長安,想融入長安的氛圍也不能帶耳環。檀琪整日跟著李必謀生活,不是士大夫階級也不能丟了臉面。因此在劇中各位女性角色都不戴耳環符合時間的設定。

    到了宋代,醫學發展又進步了,普通金屬的冶煉技術也趨於成熟,用金屬材料來做耳環變得經濟又美觀。此時的女子也開始流行使用耳環了。經過了元代的遊牧名族的統治,扎耳洞已經成了女子追求美麗的普遍選擇。

    清代是入關後的滿族當家做主,他們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不斷把滿人的習慣加以推廣。比如讓廣大清朝男同胞沒少送人頭的剃頭制度,就削弱了很多人想要反抗的決心。

    男同胞沒沒有脫離開異族文化的荼毒,女同胞們也要比貴族女子低上一個檔次。滿族女子幸運的不需要纏足,打耳洞上也比漢族女子要顯得高階。

    人家都是一隻耳朵一個洞,滿足女子卻偏要一個耳朵上打上3個耳洞才算凸顯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尊貴,一耳飾三鉗的滿足習俗就演變出來了。

    《如懿傳》是以清朝乾隆年間為故事背景的,宮牆裡的各位娘娘守著規矩來佩戴首飾,才符合本劇秉承的精良品質。

    如此看來,以前的很多劇倒是忽略了唐朝女子不流行打耳洞的習慣,那些劇才是沒有還原歷史的細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姓韓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