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言兩語壹世界
-
2 # 春江帆影491
春聯歷史悠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嚮往,早在周時,人們就在大門兩側掛兩塊長方形的桃符,上寫古代兩位降鬼大神的名字:神荼和鬱壘,且以紅色塗之,認為可避邪,以桃木避邪護家;及至五代,孟昶一句:″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喻承先輩恩澤,春天常在,我輩努力;此後,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埃舊符",有朱元璋的還有點基於民意的推廣,實際可能就是,這聯,那聯,尤其春節聯,就是定力,就是嚮往,更是腳踏實地,回望展望的心聲,橫批在那,看了就知道。
-
3 # 悟兮吾兮
春聯,又叫對偶,門對,春聯,對子。
楹聯: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春聯,楹聯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上或者刻在竹子、木頭、楹柱上的對偶佳句。它以工整的字型來描繪美好的生活,抒發美好願望的一種文體。
對於春聯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對聯的起源基本上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其前身為桃符,它是兩塊“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懸掛在正門左右兩邊扇上來驅鬼鎮魔的桃板,其上畫著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神像。
而真正意義上的對聯既成型聯應該為五代蜀主孟昶的桃符版事,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後有王羲之的春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等等名聯而出。
春聯到了宋明代被正式肯定和推廣,北宋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就肯定地說明那個時期就開始大量貼對聯了。
現代春聯的發展,更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設計使春聯有了更高的發展空間。
過年,貼春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久遠的歷史底蘊。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之精華。自然得了解有關對聯的文化!
對聯又叫楹聯、對子、春聯等,是由兩聯字數相同且成文和相互對仗的漢字(其它文字)組成,上聯在右,下聯在左。它有著對稱之美,兼具詩詞曲賦等文體的特性,充分體現著古人的智慧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究其對聯的起源,許多學者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但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是從先秦時期的桃符演變而來。
關於桃符,相傳古人過年的時候,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和“鬱壘”兩位神仙兄弟的名字,或者影象,懸掛或張貼在大門左右,意在驅鬼壓邪、祈福滅禍。這就是最早的桃符。
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在五代十國時期被蜀主孟昶以在桃木板上書寫聯語而取代。從此每逢過年,在桃木板上書寫聯語(據傳桃木有辟邪功能),置門左右這一形式慢慢傳播,後來得到了逐漸廣泛的應用。隋唐時期對聯文化藝術得到了弘揚。留下大量名聯至今也廣為傳頌。譬如:李白的“天水一色,風月無邊”;駱賓王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等等。到了宋代以後,懸掛對聯已經相當普遍。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由此可知當時掛對聯的真實狀況,雖然桃符已由桃木板改為紙張,但對聯仍叫桃符。後直到明代才改叫春聯。明清時期是對聯的繁榮期,被皇帝納入科舉考試之中,文人墨客都把作對視為風雅。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傳承著先輩的創造,並將之發揚光大。千百年來,凡有華人的地方都有著對聯的影響和蹤跡。所以對聯應該從隋唐時間得到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