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途樂圖
-
2 # 看三門峽
在中國古代,最早將“誠”與“信”連用的是春秋時代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管仲。他明確提出:“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子•樞言》)。認為誠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團結一致的精神基礎。齊國的誠信思想自管仲開始,晏嬰、孫武、孫臏、孟子、荀子等齊文化先賢一以貫之,使誠信在齊國蔚為傳統。
賢相晏嬰認為大臣“有信於諸侯”是忠誠於君主的“事君之道”;認為“誠信於朋友”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他還指出說話態度真誠,“與言信”,是君主獲取臣下支援、擁護的重要條件。
誠信,在字的結構裡,“言”“成” 而“誠”,言行一致,期望的事情就能完成;
“人”“言”而“信”,遵守諾言,才是對己對人信賴。誠信,是做人的一種優良品質,它是做人的根本 。
兩千多年前,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時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永遠不要丟掉別人對你的信任,因為別人信任你,是你在別人心目中存在的價值!否則有一天當別人把你看清了,也就看輕了,失信是人生最大的破產。永遠相信誠信可贏天下,守信方得人心!
回覆列表
人,無信不立
事,無信不成
所謂的“天下”,應該是人+事
所謂的“得天下”,應該是“得人心”、“應人事”,反之,則會失人心,人氣難以聚攏,小事辦不了,大事辦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