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初採集銅礦石,是用於提煉純銅。
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還逐步發現了銅與錫、銅與鉛的配比的改變,能夠使煉製出來的青銅的屬性發生變化。青銅熔點低,加進的錫越多,熔點越低。同時隨著加錫量的增多,硬度也隨之增高,遠遠超過了紅銅的硬度。但是當加錫過多時,青銅反而變脆,容易斷裂。後來,人們又發現在青銅中加入定量的鉛,就能克服青銅較脆的弱點。透過反覆的實踐,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經總結出配製青銅的合金規律。
古代世界冶煉生鐵的技術最早發現於中亞,但是由於鍊鐵爐過小,鼓風力弱,只能煉出海綿狀的塊鍊鐵。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在鍊鐵技術上就開始獨領風騷,豎式鍊鐵爐成了生鐵冶煉的主要裝置。特別是到了漢代,國家專營的冶鐵作坊技藝精進,使生鐵得以大量生產。
高爐的鼓風裝置叫“橐”(音tuó),是一隻皮製的鼓風機。這
鑄鐵柔化術是中國古代鋼鐵業的另一重大發明。鑄鐵煉製出來之後,因為性脆、缺乏韌性而不適合鍛造優良的鐵器。
炒鐵是古代中國鋼鐵冶煉的重大發明,是一種簡便有效的鍊鐵術。方法是把含碳量過高的可鍛鑄鐵加熱到半流體狀態,再和鐵礦石粉混和起來不斷“翻炒”,讓鑄鐵中所含碳元素不斷滲出、氧化,從而得到中碳鋼或低碳鋼。如果繼續炒下去,就得到含碳更低的熟鐵。這種方法始於西漢,東漢的《太平經》中就明確記載了炒鐵技術。
兩晉南北朝時,新的灌鋼技術興起了。這種方法是先將生鐵炒成熟鐵,然後同生鐵一起加熱,由於生鐵的熔點低,易於熔化,待生鐵熔化後,它便“灌”入熟鐵中,使熟鐵增碳而得到鋼。這樣,只要配好生熟鐵用量的比例,就能比較準確地控制鋼中含碳水平,再經過反覆鍛打,就可以得到質地均勻的鋼材。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掌握,工效提高較大,因此南北朝以後成為主要鍊鋼方法。灌鋼技術在南北朝時已相當流行,這種方法是在炒鋼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古人最初採集銅礦石,是用於提煉純銅。
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還逐步發現了銅與錫、銅與鉛的配比的改變,能夠使煉製出來的青銅的屬性發生變化。青銅熔點低,加進的錫越多,熔點越低。同時隨著加錫量的增多,硬度也隨之增高,遠遠超過了紅銅的硬度。但是當加錫過多時,青銅反而變脆,容易斷裂。後來,人們又發現在青銅中加入定量的鉛,就能克服青銅較脆的弱點。透過反覆的實踐,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經總結出配製青銅的合金規律。
古代世界冶煉生鐵的技術最早發現於中亞,但是由於鍊鐵爐過小,鼓風力弱,只能煉出海綿狀的塊鍊鐵。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在鍊鐵技術上就開始獨領風騷,豎式鍊鐵爐成了生鐵冶煉的主要裝置。特別是到了漢代,國家專營的冶鐵作坊技藝精進,使生鐵得以大量生產。
高爐的鼓風裝置叫“橐”(音tuó),是一隻皮製的鼓風機。這
鑄鐵柔化術是中國古代鋼鐵業的另一重大發明。鑄鐵煉製出來之後,因為性脆、缺乏韌性而不適合鍛造優良的鐵器。
炒鐵是古代中國鋼鐵冶煉的重大發明,是一種簡便有效的鍊鐵術。方法是把含碳量過高的可鍛鑄鐵加熱到半流體狀態,再和鐵礦石粉混和起來不斷“翻炒”,讓鑄鐵中所含碳元素不斷滲出、氧化,從而得到中碳鋼或低碳鋼。如果繼續炒下去,就得到含碳更低的熟鐵。這種方法始於西漢,東漢的《太平經》中就明確記載了炒鐵技術。
兩晉南北朝時,新的灌鋼技術興起了。這種方法是先將生鐵炒成熟鐵,然後同生鐵一起加熱,由於生鐵的熔點低,易於熔化,待生鐵熔化後,它便“灌”入熟鐵中,使熟鐵增碳而得到鋼。這樣,只要配好生熟鐵用量的比例,就能比較準確地控制鋼中含碳水平,再經過反覆鍛打,就可以得到質地均勻的鋼材。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掌握,工效提高較大,因此南北朝以後成為主要鍊鋼方法。灌鋼技術在南北朝時已相當流行,這種方法是在炒鋼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