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場景復原
在古代,很多開國皇帝為了賞賜有功之臣,在授予官職爵位的同時,還會給予他們最高榮譽,即大名鼎鼎的丹書鐵券,按照民間的說法就是“免死金牌”。其主要功效就是在功臣以及其子孫犯罪後,可免予處罰甚至免於死刑。當然,對於謀反、謀大逆等罪名,丹書鐵券是發揮不了任何作用的,而從實際效果來看,古代很多丹書鐵券也壓根不能免死,能被皇帝授予免死金牌的物件,一般都是些功高震主的大臣,皇帝是想借此物將其麻痺,等找到機會就毫不猶豫地除掉,最典型的莫過於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朱元璋頒發的丹書鐵券,到最後基本都成了“催命符”。
▲唐昭宗李曄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擁有者使用丹書鐵券或被皇帝誅殺,它們就會被收回銷燬,因此能夠儲存至今的丹書鐵券屈指可數,目前只有國家博物館所珍藏的錢鏐鐵券。錢鏐鐵券,乃是唐昭宗李曄賜予平定董昌叛亂的彭城郡王鎮海節度使錢鏐的"免死金牌"。唐朝末年,各地軍閥紛紛擁兵自重,不遵中央號令,其中義勝軍節度使董昌割據兩浙後,妄圖反唐稱帝,唐昭宗遂派彭城郡王錢穆平定。
▲錢鏐鐵券
在平定江南後,錢鏐並沒有擁兵自立,而是年年遣使朝覲。為表彰其對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唐昭宗於乾寧四年(公元897年)特意命令內府製作了這塊"金書鐵券",並在其上嵌刻"……卿恕九死,子孫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等三百餘字,以示恩寵。此塊鐵券形狀呈覆瓦狀,材質雖為鐵料,但實際嵌刻於上的楷書卻是金字,所以並不能僅用"丹書鐵券"稱呼之,稱其為"金書鐵券"更為恰當,橫長52釐米,縱長29.8釐米,厚度僅有2.14釐米,重約13.2千克。
▲吳越王錢鏐畫像(區域性)
朱溫滅唐後,錢鏐自立為吳王,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偏居兩浙的吳越國開國之君,而這塊具有深遠意義的金書鐵券也就一直儲存了下來。吳越國亡國後,它並沒有失傳,而是被錢氏後人當做傳家寶一般珍藏,歷經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共1000多年曆史。不過這中間也還有一個小插曲,鐵券曾於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意外失落,直到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才由漁夫從黃岩南澤庫深水中偶然撈出。漁夫想要試試材質是否為金,於是就拿回家用斧頭輕砍,結果留下了至今仍能看到的砍擊之痕。之後物歸原主,錢氏家族又才將其珍藏起來。
▲錢氏宗祠內景
一般說來,在古代的王朝更替中,前朝皇帝所賜的丹書鐵券一般都是會自行銷燬的,畢竟前朝之物對本朝意義不大,而且留著也是禍害,萬一有人以此誣告自己懷念前朝,反倒得不償失。錢氏家族的金書鐵券之所以能夠一直儲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在改朝換代時總能及時站隊,每個時代都有族人擔任朝廷重臣,因此才能夠繼續儲存丹書鐵券,從這裡也不難看出江南錢氏興盛至今的緣由。
▲國家博物館外景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想要賞賜功臣丹書鐵券時,卻不知道其具體形制如何,為此還專門派人前往錢氏家族進行觀摩,並以此為範本製作了明初的丹書鐵券。新中國成立後,浙江嵊州市長樂鎮錢氏後人主動將其無償捐獻給國家,隨後輾轉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由於錢鏐鐵券是古代丹書鐵券流傳至今的唯一實證,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意義,因此也被稱作是國博的“鎮館之寶”。
參考資料:
《四庫全書·全唐文》《鐵券考》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場景復原
在古代,很多開國皇帝為了賞賜有功之臣,在授予官職爵位的同時,還會給予他們最高榮譽,即大名鼎鼎的丹書鐵券,按照民間的說法就是“免死金牌”。其主要功效就是在功臣以及其子孫犯罪後,可免予處罰甚至免於死刑。當然,對於謀反、謀大逆等罪名,丹書鐵券是發揮不了任何作用的,而從實際效果來看,古代很多丹書鐵券也壓根不能免死,能被皇帝授予免死金牌的物件,一般都是些功高震主的大臣,皇帝是想借此物將其麻痺,等找到機會就毫不猶豫地除掉,最典型的莫過於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朱元璋頒發的丹書鐵券,到最後基本都成了“催命符”。
▲唐昭宗李曄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擁有者使用丹書鐵券或被皇帝誅殺,它們就會被收回銷燬,因此能夠儲存至今的丹書鐵券屈指可數,目前只有國家博物館所珍藏的錢鏐鐵券。錢鏐鐵券,乃是唐昭宗李曄賜予平定董昌叛亂的彭城郡王鎮海節度使錢鏐的"免死金牌"。唐朝末年,各地軍閥紛紛擁兵自重,不遵中央號令,其中義勝軍節度使董昌割據兩浙後,妄圖反唐稱帝,唐昭宗遂派彭城郡王錢穆平定。
▲錢鏐鐵券
在平定江南後,錢鏐並沒有擁兵自立,而是年年遣使朝覲。為表彰其對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唐昭宗於乾寧四年(公元897年)特意命令內府製作了這塊"金書鐵券",並在其上嵌刻"……卿恕九死,子孫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等三百餘字,以示恩寵。此塊鐵券形狀呈覆瓦狀,材質雖為鐵料,但實際嵌刻於上的楷書卻是金字,所以並不能僅用"丹書鐵券"稱呼之,稱其為"金書鐵券"更為恰當,橫長52釐米,縱長29.8釐米,厚度僅有2.14釐米,重約13.2千克。
▲吳越王錢鏐畫像(區域性)
朱溫滅唐後,錢鏐自立為吳王,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偏居兩浙的吳越國開國之君,而這塊具有深遠意義的金書鐵券也就一直儲存了下來。吳越國亡國後,它並沒有失傳,而是被錢氏後人當做傳家寶一般珍藏,歷經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共1000多年曆史。不過這中間也還有一個小插曲,鐵券曾於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意外失落,直到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才由漁夫從黃岩南澤庫深水中偶然撈出。漁夫想要試試材質是否為金,於是就拿回家用斧頭輕砍,結果留下了至今仍能看到的砍擊之痕。之後物歸原主,錢氏家族又才將其珍藏起來。
▲錢氏宗祠內景
一般說來,在古代的王朝更替中,前朝皇帝所賜的丹書鐵券一般都是會自行銷燬的,畢竟前朝之物對本朝意義不大,而且留著也是禍害,萬一有人以此誣告自己懷念前朝,反倒得不償失。錢氏家族的金書鐵券之所以能夠一直儲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在改朝換代時總能及時站隊,每個時代都有族人擔任朝廷重臣,因此才能夠繼續儲存丹書鐵券,從這裡也不難看出江南錢氏興盛至今的緣由。
▲國家博物館外景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想要賞賜功臣丹書鐵券時,卻不知道其具體形制如何,為此還專門派人前往錢氏家族進行觀摩,並以此為範本製作了明初的丹書鐵券。新中國成立後,浙江嵊州市長樂鎮錢氏後人主動將其無償捐獻給國家,隨後輾轉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由於錢鏐鐵券是古代丹書鐵券流傳至今的唯一實證,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意義,因此也被稱作是國博的“鎮館之寶”。
參考資料:
《四庫全書·全唐文》《鐵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