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a不會愛的小笨蛋

    某餐廳有兩位服務小姐,一位叫阿莉,一位叫阿珍。她們為了吸引客人支付小費,都各自在收取小費的盤子裡先放了一枚銀幣。不過,阿莉放的是10元的。而阿珍放的是20元的。結果,兩個小時以後,阿莉收到的小費,都是10元的鈔票,而阿珍收到的卻都是面值20元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客人支付小費,大多拿不準以多少為宜,那麼就會以別人的做法為自己的標準。而阿珍就是一位有巧妙地利用從眾心理的聰明人。生活中,也許我們遇到過這樣的事情:4個人一起去吃午飯,你看著選單,小聲嘟囔著:“今天吃什麼呢?來一份炸醬麵吧!”這時同伴中的一個人說:“我要一份牛肉麵。”接下來其他2個人也都附和說:“那就吃牛肉麵吧!挺香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也會說:“那我也和你們一樣吧。”這種“隨大流”的現象,恐怕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吧。我們都知道“我行我素”這句成語,而在現實中,卻很難有人做到這麼“瀟灑、自如”。就實際而言,人們往往不是自己喜歡怎樣便怎樣,在很多時候,甚至可以說在大多數時候。人們要看多數人是怎樣做的,自己才怎樣做。在心理學上,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從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叫做“從眾”。用我們平常的話來說,也就是“隨大流”。比如生活中順應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所謂“入鄉隨俗”,就是人們在吃喝、穿戴、娛樂上趕時髦,追新潮等等,都是從眾心理的表現。當然不可否認,眾人有很多時候的確是對的。比如,我們在一個沒寫明男女的公共廁所前,會觀察一下別人是怎樣做的:如果男人們都進左邊的門,女人們進右邊的門,我們也會這樣做。還比如一位口渴的旅行家在沙漠的一個綠洲上,看到當地人從一口井裡打水喝而不打另一口井裡的水,那他同樣也會只喝這口井裡的水。這是因為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個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資訊,都是從別人那裡得到的。離開了眾人提供的資訊,個人幾乎難以活動。因此人們往往認為,眾人提供的資訊更加全面可靠。但實際上眾人並不總是可靠的,它也有出現偏差的時候。有人在商店門口看見“長龍”,不由分說便排到了隊尾,然後才問:“這裡賣什麼的?”有人在馬路上看見圍著一圈人,不管自己有事沒事也要擠過去看一看。還有的騙子借從眾心理騙人。他們玩所謂“三張牌”,讓人押寶,猜紅桃A在哪裡,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時,總有三五個人搶著參與,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們是“托兒”,被從眾效應激化,也參加押寶。當然,結局肯定要輸——因為最初參加的三五人同莊家全是一夥的。甚至還有時候,眾人皆是錯誤的,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真理在少數人手裡”的情況。在這種時候,往往由於從眾心理,少數正確的人也會放棄自己的觀點而遵從眾人。這一現象被心理學家阿什的一個實驗所證明:阿什事先安排了6名大學生,讓他們一致把兩條不等長的線段A、×硬說成是等長的,去影響1名真正的被試者。結果被試者放棄了自己本來的正確答案,而認同了這6個人的觀點。這是為什麼呢?人們之所以盲目地從眾,是因為有一種害怕偏離群體的心理。人們大都希望群體能喜歡自己、優待自己並接受自己,更害怕如果自己與群體意見不一致,群體會討厭、虐待或驅逐自己。所以,為了避免被稱為“越軌者”或“不合群的人”,便遵從眾人的意見。而群體中也的確有一股強大的壓力要求一致性,當某人不贊同群體其他人的意見時,其他人會努力迫使這個人遵從。比如我們在自己家裡可以穿各種奇特的服裝,但當我們考慮是否穿這件衣服去上班時,想到同事們怪異和否定的目光,我們就會放棄這個打算。在開會的時候,要表決舉手,當我們看到別人都舉,自己明明不想舉,也往往會跟著舉,因為我們害怕“與眾不同”而成為人所矚目或者質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情況下的檢視更新資料,不要使用觸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