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華人,漢族。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處在上古和中古的歷史交叉點上提出的“克己復禮”,無疑是正確的。老聃也在此時提出回到“小國寡民,結繩記事”的上古時代,兩位中國最偉大的哲人在當時的時代都不約而同地回憶起剛剛結束的華人的單純樸素的社會狀態。
孔子主要的觀點就是讓有教養的人治理國家,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這在當時無疑是參照上古時代,上古時代從伏羲、神農、皇帝的“三皇”,到號二帝的唐堯、虞帝;從二帝至並稱三王的夏禹、商湯、周文武。這些統治者無疑也是掌握真理道德的智者,他們使中國歷史在上古時期實現的和諧穩定狀態長達幾千年之久。
孔子的觀點基本上和幾乎同一時期的古希臘雅典的哲學家帕拉圖如出一轍,帕拉圖也認為應該讓哲學家治理國家,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興旺發達。因此,雅典的智者們教導年輕人成為有教養的人,目的在於讓有教養的人治理國家。而教養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道德培養。
孔子提出:“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就是整個教養的科目。一個人具備教養才是君子,也只有君子才明白不言利是為了做官,為了發展。而百姓言利是為了生存,即稱之為“小人”。百姓沒有受到教育,自然都是自私自利的,因此言之為“小”。而君子是有教養的人,一定要先讓百姓們獲得利益吃飽肚子,才能受到擁護,此為積善成德。
孔子的《論語》就是日常生活中與其學生的對話記錄,因此,內容包羅永珍,沒有什麼邏輯推理演繹。他門下的弟子號稱三千,賢哲人士達到72人,對當時的歷史發展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觀點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打破了窮人不能受教育的傳統。
他的弟子悟性都不一樣,所以他在對話中對於同一個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有時,讓人感覺有點前後矛盾,這很正常。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孔子教育的主題。他的目的就是,學習為了做官,做官為了百姓生計,百姓的利益得到保障,為官者自然獲得大利益。孔子的確是憂國憂民的聖人,也是中國第一個教育家。
而且孔子本人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他本人根本不想留下什麼著作,他認為所有的思想前人已經總結的清清楚楚了。因此,述而不作。他只是整理前人的文化遺產,完成了《易經》的系詞。刪《詩》、《書》,定《禮》、《樂》,修訂魯史《春秋》。他的教育弟子的全部內容就是,“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的一生是言行一致令人景仰的,給儒家第一代弟子樹立了難以磨滅的聖人形象,這些跟隨孔子知識分子都秉承了先師的道德,是真正的儒家代表。而孔子本人,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求索。他本人在50歲時知天命,就是發現了超於人間道德的真理“靈魂”。
因此,他也贊成有些弟子不做官,例如,72賢人中最著名的顏回就是一生追求內在靈魂的代表人物。孔子稱讚顏回:“不遷怒,不二過,其心三月不離仁。”更加欣賞讚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
孔子本人也曾經說過:“淡疏食,飲水,曲躬而枕之,樂在其中矣。”這都是迴歸靈魂的寫照,也是莊子所謂的“忘身”。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和道德思想就是培養君子也既是有教養的人,治理國家,利國利民,道德就是利益準則,也是當時歷史時期的必然。那個時候受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做官,而要想實現做官的理想,必須遵守道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華人,漢族。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處在上古和中古的歷史交叉點上提出的“克己復禮”,無疑是正確的。老聃也在此時提出回到“小國寡民,結繩記事”的上古時代,兩位中國最偉大的哲人在當時的時代都不約而同地回憶起剛剛結束的華人的單純樸素的社會狀態。
孔子主要的觀點就是讓有教養的人治理國家,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這在當時無疑是參照上古時代,上古時代從伏羲、神農、皇帝的“三皇”,到號二帝的唐堯、虞帝;從二帝至並稱三王的夏禹、商湯、周文武。這些統治者無疑也是掌握真理道德的智者,他們使中國歷史在上古時期實現的和諧穩定狀態長達幾千年之久。
孔子的觀點基本上和幾乎同一時期的古希臘雅典的哲學家帕拉圖如出一轍,帕拉圖也認為應該讓哲學家治理國家,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興旺發達。因此,雅典的智者們教導年輕人成為有教養的人,目的在於讓有教養的人治理國家。而教養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道德培養。
孔子提出:“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就是整個教養的科目。一個人具備教養才是君子,也只有君子才明白不言利是為了做官,為了發展。而百姓言利是為了生存,即稱之為“小人”。百姓沒有受到教育,自然都是自私自利的,因此言之為“小”。而君子是有教養的人,一定要先讓百姓們獲得利益吃飽肚子,才能受到擁護,此為積善成德。
孔子的《論語》就是日常生活中與其學生的對話記錄,因此,內容包羅永珍,沒有什麼邏輯推理演繹。他門下的弟子號稱三千,賢哲人士達到72人,對當時的歷史發展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觀點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打破了窮人不能受教育的傳統。
他的弟子悟性都不一樣,所以他在對話中對於同一個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有時,讓人感覺有點前後矛盾,這很正常。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孔子教育的主題。他的目的就是,學習為了做官,做官為了百姓生計,百姓的利益得到保障,為官者自然獲得大利益。孔子的確是憂國憂民的聖人,也是中國第一個教育家。
而且孔子本人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他本人根本不想留下什麼著作,他認為所有的思想前人已經總結的清清楚楚了。因此,述而不作。他只是整理前人的文化遺產,完成了《易經》的系詞。刪《詩》、《書》,定《禮》、《樂》,修訂魯史《春秋》。他的教育弟子的全部內容就是,“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的一生是言行一致令人景仰的,給儒家第一代弟子樹立了難以磨滅的聖人形象,這些跟隨孔子知識分子都秉承了先師的道德,是真正的儒家代表。而孔子本人,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求索。他本人在50歲時知天命,就是發現了超於人間道德的真理“靈魂”。
因此,他也贊成有些弟子不做官,例如,72賢人中最著名的顏回就是一生追求內在靈魂的代表人物。孔子稱讚顏回:“不遷怒,不二過,其心三月不離仁。”更加欣賞讚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
孔子本人也曾經說過:“淡疏食,飲水,曲躬而枕之,樂在其中矣。”這都是迴歸靈魂的寫照,也是莊子所謂的“忘身”。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和道德思想就是培養君子也既是有教養的人,治理國家,利國利民,道德就是利益準則,也是當時歷史時期的必然。那個時候受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做官,而要想實現做官的理想,必須遵守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