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雖然大不列顛空戰遠沒有進入高潮,但雙方飛行員卻爭鬥得異常艱苦。每天有12小時以上處於一級戰備狀態,衣不解甲地呆在戰機附近,等待起飛命令。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大戰的前奏,誰堅持到最後,誰就有可能獲得勝利。
以英國為例,一個飛行中隊一天要執行4次飛行任務,每次在空中滯留時間達一個半小時。一旦有作戰任務,常常是這邊剛落地,加滿油就起飛。那段時間,對戰鬥機飛行員的意志是極大的考驗,他們十分盼望著惡劣天氣,德軍不會進攻。
但戈林想速戰速勝。即使在惡劣的天氣下,依然命令部隊展開進攻。在他看來,空戰的效果似乎正在按照自己的預期進行著。為了防止英華人“留一手”,他加大了進攻規模,將英華人的後備力量也引誘出來,爭取在空中進行殲滅。
雖然雙方戰鬥機近距離的格鬥激烈,但很少有超過15分鐘的,正因為這樣,格鬥顯得更加驚心動魄。有意思的是,天氣晴朗的時候,海峽兩岸能一清二楚地看到海峽上空的激戰,英國廣播公司更是在海峽峭壁上,開通“直播”介紹戰況。
德軍飛行員的經驗老道、詭計多端,讓英軍吃了大虧。他們往往表現出“落單”的情景,誘惑一至兩架英機前來追擊,當其進入靠近法國的伏擊區域時,埋伏的德軍就會一擁而上進行圍殲,許多年輕的英軍飛行員再也沒有回來。
道丁不得不命令各部隊,一旦飛行員超過英國海岸的滑翔距離之外,即使遇到再激烈、再誘惑的戰鬥,都不允許追趕。他向部下解釋道:“我要活著的飛行員、而不是死去的英雄”。因為,真正的大戰還未到,這樣的戰損,英國承受不起。
1940年夏,英國皇家空軍司令道丁上將,識破了德軍試圖消滅其空中格鬥力量,奪取海峽制空權的計謀。他決定小批次的出擊,但飛行員們往往面對10倍,甚至是20倍的敵人,損失慘重。他該如何既儲存實力,又應付當前的空戰呢?
一是,要求雷達部隊加強偵察和監測力度,為飛行員提供更加準確的資訊。同時,改進戰機的無線電通話系統,不僅戰機之間可以相互聯絡,甚至與地面的空戰指揮中心保持著密切的聯絡,放大每一架戰鬥機的作戰效能。
二是,為了防範德軍對機場的破壞,道丁將大部分戰鬥機部署在內陸縱深機場,在沿岸機場部署一定的戰機,對付進攻的德軍;並採取輪換制,各戰鬥機中隊交替“值守”。這樣既保證每名飛行員可以定期休整一下,又保持了一支格鬥力量。
更主要的是,挖掘自身潛力。因戰爭原因,流落到英國的外籍飛行員不在少數,其中波蘭飛行員最多,接近800人。這可是“意外”的財富,道丁將他們組成了4箇中隊。其中有2個是戰鬥機中隊,約有150名飛行員參加了大不列顛空戰。
這些驍勇善戰的波蘭飛行員,在6周的時間裡擊落了126架德機,高居所有中隊榜首。也就是說,佔比不足5%的波蘭飛行員,擊落了總擊落數的12%,創造了二戰中波蘭“亡國不亡軍”的傳奇。對道丁來說,也算是一個“意外的安慰”。
在20天的空戰中,德國的情報人員總是誇大英軍的傷亡數字,更沒有計算出對手的補充能力。這些不實的報告,讓戈林錯誤得出一個結論:在奪取制空權的第一階段作戰中,英國皇家空軍損失慘重,英吉利海峽已被德國空軍封鎖。
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這期間,英國皇家空軍邊作戰、邊發展。他們改進戰術編隊、戰機設計缺陷和雷達預警系統,以及避免貿然追擊等等。如今,飛行員損失慘重的現象已大為改觀,他們依然保護著沿岸穿梭的商船,就是最好的證明。
更讓道丁放心的是,開戰僅一個月,英國就製造了近500架先進戰機,是先前的4倍。也許戈林始終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英國空軍越打越強?這其中與英華人上下一心、堅決抗敵的決心不無關係,但自大、虛榮更是戈林“一葉障目”的關鍵。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列顛空戰》
1940年7月,雖然大不列顛空戰遠沒有進入高潮,但雙方飛行員卻爭鬥得異常艱苦。每天有12小時以上處於一級戰備狀態,衣不解甲地呆在戰機附近,等待起飛命令。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大戰的前奏,誰堅持到最後,誰就有可能獲得勝利。
以英國為例,一個飛行中隊一天要執行4次飛行任務,每次在空中滯留時間達一個半小時。一旦有作戰任務,常常是這邊剛落地,加滿油就起飛。那段時間,對戰鬥機飛行員的意志是極大的考驗,他們十分盼望著惡劣天氣,德軍不會進攻。
但戈林想速戰速勝。即使在惡劣的天氣下,依然命令部隊展開進攻。在他看來,空戰的效果似乎正在按照自己的預期進行著。為了防止英華人“留一手”,他加大了進攻規模,將英華人的後備力量也引誘出來,爭取在空中進行殲滅。
雖然雙方戰鬥機近距離的格鬥激烈,但很少有超過15分鐘的,正因為這樣,格鬥顯得更加驚心動魄。有意思的是,天氣晴朗的時候,海峽兩岸能一清二楚地看到海峽上空的激戰,英國廣播公司更是在海峽峭壁上,開通“直播”介紹戰況。
德軍飛行員的經驗老道、詭計多端,讓英軍吃了大虧。他們往往表現出“落單”的情景,誘惑一至兩架英機前來追擊,當其進入靠近法國的伏擊區域時,埋伏的德軍就會一擁而上進行圍殲,許多年輕的英軍飛行員再也沒有回來。
道丁不得不命令各部隊,一旦飛行員超過英國海岸的滑翔距離之外,即使遇到再激烈、再誘惑的戰鬥,都不允許追趕。他向部下解釋道:“我要活著的飛行員、而不是死去的英雄”。因為,真正的大戰還未到,這樣的戰損,英國承受不起。
在他看來,保持一定戰鬥機飛行員,就能保住英國。1940年夏,英國皇家空軍司令道丁上將,識破了德軍試圖消滅其空中格鬥力量,奪取海峽制空權的計謀。他決定小批次的出擊,但飛行員們往往面對10倍,甚至是20倍的敵人,損失慘重。他該如何既儲存實力,又應付當前的空戰呢?
一是,要求雷達部隊加強偵察和監測力度,為飛行員提供更加準確的資訊。同時,改進戰機的無線電通話系統,不僅戰機之間可以相互聯絡,甚至與地面的空戰指揮中心保持著密切的聯絡,放大每一架戰鬥機的作戰效能。
二是,為了防範德軍對機場的破壞,道丁將大部分戰鬥機部署在內陸縱深機場,在沿岸機場部署一定的戰機,對付進攻的德軍;並採取輪換制,各戰鬥機中隊交替“值守”。這樣既保證每名飛行員可以定期休整一下,又保持了一支格鬥力量。
更主要的是,挖掘自身潛力。因戰爭原因,流落到英國的外籍飛行員不在少數,其中波蘭飛行員最多,接近800人。這可是“意外”的財富,道丁將他們組成了4箇中隊。其中有2個是戰鬥機中隊,約有150名飛行員參加了大不列顛空戰。
這些驍勇善戰的波蘭飛行員,在6周的時間裡擊落了126架德機,高居所有中隊榜首。也就是說,佔比不足5%的波蘭飛行員,擊落了總擊落數的12%,創造了二戰中波蘭“亡國不亡軍”的傳奇。對道丁來說,也算是一個“意外的安慰”。
在20天的空戰中,德國的情報人員總是誇大英軍的傷亡數字,更沒有計算出對手的補充能力。這些不實的報告,讓戈林錯誤得出一個結論:在奪取制空權的第一階段作戰中,英國皇家空軍損失慘重,英吉利海峽已被德國空軍封鎖。
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這期間,英國皇家空軍邊作戰、邊發展。他們改進戰術編隊、戰機設計缺陷和雷達預警系統,以及避免貿然追擊等等。如今,飛行員損失慘重的現象已大為改觀,他們依然保護著沿岸穿梭的商船,就是最好的證明。
更讓道丁放心的是,開戰僅一個月,英國就製造了近500架先進戰機,是先前的4倍。也許戈林始終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英國空軍越打越強?這其中與英華人上下一心、堅決抗敵的決心不無關係,但自大、虛榮更是戈林“一葉障目”的關鍵。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列顛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