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古名將英雄夢

    關於義帝之死,史料上的記載莫衷一是,疑點重重,非常值得重點探討一下。

    《史記》的《項羽本紀》與《黥布列傳》的記載是: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陰令衡山王、臨江王將義帝截殺於大江之中,衡山王、臨江王沒有奉命。直到八月份,項羽再次陰令九江王英布追到郴縣,將義帝弒殺。

    但是《史記》的《秦楚之際月表》與《漢書》的《項籍列傳》卻說項羽是在公元前206年十月陰令英布將義帝殺害。

    兩段史料記載莫衷一是,時間也不統一,這說明一個問題,義帝之死有貓膩。

    行兇者是英布這一點無疑,問題是,主使者是誰?

    讀者們要說了,這還要問嗎?史書上明確記載是項羽唄!

    沒錯,史書是這樣寫的,但其中明顯有疑點。

    第一: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尚在關中主持分封天下,並未回到彭城,且剛提出架空楚懷王使其為天下共主之提議,局勢未定,馬上自己打臉,此不合情理。再說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敖此時也在關中,正與諸侯們坐地分贓,一片火熱,這時突然叫他們回楚殺義帝,哪裡會肯?

    第二:公元前206年八月,各國先後叛亂,項羽應該借義帝共主之名平定禍亂才對,他這時殺死義帝,豈不是斷了自己出兵的藉口?

    第三:項羽派英布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英布都幹了,這說明英布應該對項羽非常忠心才對,可是之後項羽攻齊向九江徵調軍隊伐齊,英布卻託辭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將領帶著幾千人應付了事。再後來他甚至背叛項羽投靠了劉邦。英布前後行徑如此不一,這點如何解釋?有人說英布是膽小怕死,所以不肯出徵,這點沒道理,眾所周之英布是個出了名的猛將——當年鉅鹿之戰,英布只率兩萬兵就敢率先渡河進攻章邯二十萬大軍;項羽坑殺秦兵,英布也是嚷嚷的最厲害的急先鋒;後來在漢朝時英布又起兵造反,高祖問他:“何苦而反?”英布回答:“欲為帝耳。”——種種所為,顯見英布是個膽大包天、混不吝的人物。他又怎會膽小怕死?

    第四:項羽一生光明磊落,即便幹壞事兒,也是乾的轟轟烈烈。殺一個義帝,他又何必要“陰令”?此絕非項羽之行事作風也。就算項羽性子變了要偷偷摸摸的幹,也一定不會讓機密外洩;就算外洩,也會把事情全部推到英布頭上。那麼,洛陽當地的一個普通士紳董公,是如何得知項羽弒殺義帝這個最高機密並告訴劉邦的?他有什麼證據?難道這個小人物還能有渠道弄到項羽交給英布的密令?

    以上四個疑點,史書中均沒有給出解釋,但明清之際的野史(明代馮夢龍的《智囊全集》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語》)卻給了我們一個石破天驚的答案,其說雖無據,但也並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這些野史中說,英布弒義帝,乃漢高祖劉邦使之,非項羽所使也。高祖陰弒義帝,乃嫁名項羽,而偽與諸侯討弒義帝者也。

    沒錯,看項羽分封天下為十九王,就知道他的政治理念是保守而復古的,他一生只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做個天下霸主罷了,故而弒殺義帝,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最有好處的人恰恰就是野心勃勃的劉邦。劉邦有殺人的動機,也是殺人的最大獲益者。聯想到後來英布的種種不可解之所為,劉邦主使他殺死義帝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圖:義帝祠

    我無意為歷史翻案,只是在此提出自己的疑點與推測,並非斷言。歷史上究竟誰才是真正殺死義帝的幕後黑手,那只有英布自己心裡最清楚了。

    最後一點,英布為何要背叛項羽?這個答案太簡單了:項羽自項梁死後的最低谷,到後來殺宋義、戰鉅鹿、坑秦軍、入關中,登上人生巔峰,每次重大行動英布都是項羽的急先鋒左右手,可以說是滅秦戰爭中功勞僅次於項羽劉邦的人物,最後卻只得到了一個小小的九江郡,連只會動嘴皮子的張耳與秦國降將章邯都比他的地多,你想他的心裡能平衡嗎?英布由愛生恨,實在是大有可能。

  • 2 # 帝國的臉譜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確實堪稱一復古派霸王。人家秦始皇當上皇帝后,廢除了分封制,實現郡縣制,搞中央集權,大一統帝國。而項羽推翻秦朝以後,卻大搞分封制,大肆分封諸侯,大開歷史倒車,可謂不知與時俱進。

    那麼,既然他搞分封,“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後來為什麼又火急火燎地殺掉“天子”楚義帝熊心呢?

    陳勝反秦,自稱張楚王,掀起了秦末農民起義的高潮。陳勝被自己的車伕殺掉後,已經在起義中形成一定氣候的項梁,便召集義軍首領,在薛城召開了薛城會議,希望大家議立自己為楚王,而且,大家也確實都推舉他為楚王。

    然而,正在商議之時,一個年過七十的居鄛老頭范增找上門來,給項梁分析說,陳勝失敗身死,正是因為他不懂得立楚國王室後裔,他妄自尊大,眼光短淺,急於自立為王,名不正言不順,最後敗亡,咎由自取。項將軍江東反秦,天下豪傑,爭相來投,這是因將軍是楚國將門之後,將軍如能順應人心,扶立楚王后裔,號召力將更大,滅秦大業,指日可待。

    范增說得很有道理,項梁佩服。於是,項梁在民間訪到楚懷王熊槐之孫熊心,隨後擁立熊心為王,也號為楚懷王。有了楚懷王,當時民間廣泛認同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一說法,才立得起來,百姓才會歸心,義帝就是造反的一面旗幟,有了這面旗幟,造反才名正言順,所以,楚軍在反秦過程中節節勝利,與此不無關係。

    然而,後來項羽帶領諸侯軍推翻秦朝以後,自己要稱霸王,自己要樹自己為諸侯旗幟,熊心便礙手礙腳了,他的存在,將影響自己的威信,所以就要殺掉。

    於是,項羽分封之時,便杜撰了一個“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的理由,把義帝熊心趕出了楚都彭城,逼他遷往更遠的長沙郴縣,郴縣在今天是湖南省郴州市,位於湖廣交界處的五嶺地區,歷來為遷竄惡地。項羽自己則鳩奪鵲巢,佔據了軍事優勢和物產優勢都遠勝其他地區的彭城。

    而且,項羽還不知止。當義帝熊心極不情願地趕往郴縣,項羽還是不放心,過了幾天,他就秘密安排人,快馬加鞭追上熊心,將他殺死於赴郴縣途中。

  • 3 # 路衛兵

    首先,項羽無法“挾天子以令諸侯”。

    楚懷王熊心也就是後來的義帝,只能代表楚國號令楚系,並非天下共主——趙、燕二國連陳勝都不放在眼裡更別說熊心了,齊國的田榮不聽項梁的也等於沒拿他當盤菜,項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操作性不強。部分諸侯俯首項羽,是折服於他的功勞和霸氣,不是看楚懷王面子。從某種程度上說,楚懷王還沾著項羽的光。

    其次,楚懷王一直在壓制項羽。

    楚懷王是項梁找來的幌子,對項家不可能有好感,所以項梁死後他對項羽百般壓制,試圖將其邊緣化。兵分兩路時項羽想隨劉邦入關,楚懷王卻讓他以副將身份隨宋義北上,等於封死了他的前程。“先入關者為王”的比賽選手其實就倆人:劉邦和宋義。跟項羽沒半毛錢關係,他就是再努力也是為宋義做嫁衣裳。項羽殺宋義以及鉅鹿之戰後受熱捧,楚懷王心中是不爽的,但他又無法控制,只能竭盡所能地設定障礙,也就是堅持“如約”。

    第三,楚懷王偏向劉邦。

    楚懷王不甘心做傀儡,也不想再回去放羊,所能做的就只有奪權和培植自己的勢力——比如他身邊的“諸老將”,再比如項梁死後他親自統帥項羽和呂臣的部隊,都能說明這個問題。他極力拉攏的物件是劉邦和宋義,而且明顯偏向劉邦——拋開難易程度不說單看距離,兵分兩路劉邦走的是直線宋義是曲線,劉邦勝率要大得多。宋義死後楚懷王的依靠就只剩劉邦了,所以他會力挺劉邦做關中王,以對項羽形成牽制。

    第四,二人矛盾無法調和。

    楚懷王忌憚並處處提防項羽,項羽也不聽他指揮,二人只是在維持表面的君臣關係。戲下封侯前項羽曾試探性地徵求楚懷王意見,結果被毫不客氣地懟了回來。項羽背約自己封天下自己當霸主,只給了懷王一個義帝名號,矛盾公開,也就無法調和了——項羽試圖將義帝遠徙長沙,也是眼不見心不煩。

    最後,義帝的存在對項羽沒好處。

    項羽之所以還尊其為義帝,是怕分封出問題。然而分封還算順利——劉邦去了巴蜀,齊國和關中都被一分為三,自己也做了諸侯的總瓢把子,義帝就沒啥價值了,留著反會給自己惹麻煩,也可能被其他人——比如劉邦——利用,所以乾脆做掉。

    殺義帝后來成為諸侯反楚的一個口實,讓項羽在輿論上處於下風。但這也只能是藉口,不是原因。殺義帝是秘密進行的,訊息傳出去時,田榮、陳餘、彭越、劉邦等人早已開始行動了。

  • 4 # 宋安之

    項羽起兵初為了名正言順,拉出熊心為楚懷王而得民心,一開始只是利用其為傀儡而得人心發展,並不是真心實意的尊其為主,而熊心也不甘於當傀儡,也用過一系列手段爭奪權利,不配合項羽拆其臺,如劉邦先入關中,項羽問楚義帝,答曰按條約先入關中者為王辦,一個不甘心當傀儡,一個大權在握心有異志,種種矛盾下,項羽勢力壯大以後,棋子無用,就殺掉了楚義帝。

    可惜項羽軍事上天才,政治上幼稚兒,殺掉楚義帝就是一步錯棋,當然其後更是昏招頻頻,這一步錯棋也不怎麼明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衛蘿蔔3怎麼不能登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