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岷江河畔住著母子倆,兒子叫阿牛,給地主家放牛,母親給人織布。有一年大旱,莊稼幾乎顆粒無收,不少人家背井離鄉。阿牛見母親年歲已高,不忍心離母親而去,便忍飢挨餓地繼續為地主家放牛。這一日,阿牛像往常一樣四處尋找牛草,不知走了多少路,翻了多少嶺,突然,他眼前一亮,發現了一大簇長得青翠的草。
阿牛欣喜若狂,彎腰便割,不一會兒,草就被割光了。阿牛正要起身離開,剛割過的地方又長出了草,跟沒割過一樣青,一樣茂密。阿牛又拿鐮刀割了起來,等他割完,草又長出來了。阿牛為了一探究竟,索性把那草連根拔起,結果草根下有一個巨大的珠子,像夜明珠一般,阿牛撿起珠子高興地回到家裡。
家中的老母親正為沒有米燒飯而發愁,阿牛把珠子放到米缸裡,奇蹟出現了,一眨眼工夫,米缸裡已裝滿了白花花的大米。阿牛把珠子放在水缸裡,立刻水滿缸。阿牛依舊為地主家放牛,只是鄰居家缺少糧食時,他總把珠子拿出為鄰居解去燃眉之急。
好景不長,神奇珠子的訊息傳到了地主的耳朵裡,他以種種理由逼迫阿牛交出珠子,結果沒有得逞,便帶了一大幫家奴,上門強搶,阿牛情急之下,把珠子吞到了肚子裡,地主見了,罵罵咧咧地去了。地主走後,阿牛覺得口渴得厲害,接著連喝了幾瓢水都沒解渴,反而越喝越渴,索性扒在缸邊直接用嘴喝,一眨眼工夫,阿牛喝完了一缸水。
結果反倒是面如關公,渾身燥熱,嘴裡不停地說:“我渴死了,娘,我要喝水.....”阿牛的娘一看,有些害怕了,但是兒子的聲聲乞求,好似割孃的心呀。阿牛娘說:“兒呀,家裡沒水了,咱到河邊去喝吧。”娘倆來到河邊,阿牛趴在河邊拼命喝水。
阿牛娘怕兒子會落水,兩隻手使勁按住阿牛的一條腿,嘴裡不停地叮囑道:“兒啊,你慢慢喝,別噎著了。”漸漸地,阿牛的身體變了,腿上出現了片片鱗甲,一隻腿變成了龍爪。阿牛娘見了,嚇壞了,失聲大叫。阿牛轉過頭,瞧了一眼他娘,此時,阿牛變成了頭上長犄角,嘴闊,須長的一條龍。
阿牛的娘驚得慌忙鬆了手,那龍迅速游到水裡,留下阿牛的娘聲嘶力竭般的呼喚在岷江河畔迴盪。那龍聽見呼喚聲,一步一回頭,一個回頭,浪越湧,整整二十四個回頭,岷江河河水暴漲了,淹毀地主家,當然也淹死了不少黎民百姓。那龍被稱為“逆龍”。等河水退去後,岷江河就多了二十四個灘,人稱“二十四個望娘灘”。
擴充套件資料
李明璋於1953年創作川劇《望娘灘》,使這一神話在人民性和藝術性、傳奇性和歷史性的統一上得到深化。
“望娘灘”作為後世民間流傳的神話,偶有古書記載作憑依,至今在長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許多地方,都將這個神話作為很久以前、發生在本地的故事來加以演繹,幾至於有水就有灘,有灘就有“望娘灘”的境界。
在各地以“望娘灘”命名的河道,多不勝數,如岷江有“二十四個望娘灘”,大寧河有“四十八道望娘灘”,浙江嵊州有“九十九道望娘灘”……另有傳說,渴龍一次次回首望娘,每抬頭一回,河心便出現一個龍潭,又稱“望娘潭”。
“望娘灘”作為民間神話故事,在民間影響較大,幾乎是家家戶戶閒暇時擺龍門陣常有的內容。
據此傳說,各地編成了多種戲劇,如《打草降孽》《拿孽龍》等。李明璋則於1953年創作川劇《望娘灘》,使這一神話在人民性和藝術性、傳奇性和歷史性的統一上得到深化。
相傳,岷江河畔住著母子倆,兒子叫阿牛,給地主家放牛,母親給人織布。有一年大旱,莊稼幾乎顆粒無收,不少人家背井離鄉。阿牛見母親年歲已高,不忍心離母親而去,便忍飢挨餓地繼續為地主家放牛。這一日,阿牛像往常一樣四處尋找牛草,不知走了多少路,翻了多少嶺,突然,他眼前一亮,發現了一大簇長得青翠的草。
阿牛欣喜若狂,彎腰便割,不一會兒,草就被割光了。阿牛正要起身離開,剛割過的地方又長出了草,跟沒割過一樣青,一樣茂密。阿牛又拿鐮刀割了起來,等他割完,草又長出來了。阿牛為了一探究竟,索性把那草連根拔起,結果草根下有一個巨大的珠子,像夜明珠一般,阿牛撿起珠子高興地回到家裡。
家中的老母親正為沒有米燒飯而發愁,阿牛把珠子放到米缸裡,奇蹟出現了,一眨眼工夫,米缸裡已裝滿了白花花的大米。阿牛把珠子放在水缸裡,立刻水滿缸。阿牛依舊為地主家放牛,只是鄰居家缺少糧食時,他總把珠子拿出為鄰居解去燃眉之急。
好景不長,神奇珠子的訊息傳到了地主的耳朵裡,他以種種理由逼迫阿牛交出珠子,結果沒有得逞,便帶了一大幫家奴,上門強搶,阿牛情急之下,把珠子吞到了肚子裡,地主見了,罵罵咧咧地去了。地主走後,阿牛覺得口渴得厲害,接著連喝了幾瓢水都沒解渴,反而越喝越渴,索性扒在缸邊直接用嘴喝,一眨眼工夫,阿牛喝完了一缸水。
結果反倒是面如關公,渾身燥熱,嘴裡不停地說:“我渴死了,娘,我要喝水.....”阿牛的娘一看,有些害怕了,但是兒子的聲聲乞求,好似割孃的心呀。阿牛娘說:“兒呀,家裡沒水了,咱到河邊去喝吧。”娘倆來到河邊,阿牛趴在河邊拼命喝水。
阿牛娘怕兒子會落水,兩隻手使勁按住阿牛的一條腿,嘴裡不停地叮囑道:“兒啊,你慢慢喝,別噎著了。”漸漸地,阿牛的身體變了,腿上出現了片片鱗甲,一隻腿變成了龍爪。阿牛娘見了,嚇壞了,失聲大叫。阿牛轉過頭,瞧了一眼他娘,此時,阿牛變成了頭上長犄角,嘴闊,須長的一條龍。
阿牛的娘驚得慌忙鬆了手,那龍迅速游到水裡,留下阿牛的娘聲嘶力竭般的呼喚在岷江河畔迴盪。那龍聽見呼喚聲,一步一回頭,一個回頭,浪越湧,整整二十四個回頭,岷江河河水暴漲了,淹毀地主家,當然也淹死了不少黎民百姓。那龍被稱為“逆龍”。等河水退去後,岷江河就多了二十四個灘,人稱“二十四個望娘灘”。
擴充套件資料
李明璋於1953年創作川劇《望娘灘》,使這一神話在人民性和藝術性、傳奇性和歷史性的統一上得到深化。
“望娘灘”作為後世民間流傳的神話,偶有古書記載作憑依,至今在長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許多地方,都將這個神話作為很久以前、發生在本地的故事來加以演繹,幾至於有水就有灘,有灘就有“望娘灘”的境界。
在各地以“望娘灘”命名的河道,多不勝數,如岷江有“二十四個望娘灘”,大寧河有“四十八道望娘灘”,浙江嵊州有“九十九道望娘灘”……另有傳說,渴龍一次次回首望娘,每抬頭一回,河心便出現一個龍潭,又稱“望娘潭”。
“望娘灘”作為民間神話故事,在民間影響較大,幾乎是家家戶戶閒暇時擺龍門陣常有的內容。
據此傳說,各地編成了多種戲劇,如《打草降孽》《拿孽龍》等。李明璋則於1953年創作川劇《望娘灘》,使這一神話在人民性和藝術性、傳奇性和歷史性的統一上得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