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古作召姓,是周代召公的後代。據史書記載,召公名?](音讀shi 式),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同胞兄弟。他在周朝初年被封於燕,因故留在朝廷,燕國是由他的長子去管理。他在周朝初年是位手握重權的大臣之一,因功別封於召(今陝西岐山西南),為公爵,子孫世襲召公之位。他去世後,子孫也被稱為召公,在成、康、厲等王朝中擔任要職,曾為“周公東征”和“成康之治”作出過重大貢獻。至周厲王時,厲王暴虐無道,禁止百姓議論朝政,這時的召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著名論斷勸諫他。數年以後,周朝衰落,強秦在西方興起,召公的封邑也被秦國吞併。失去封地的召公及其子孫為紀念故土,便在原封邑名稱“召”旁加上“邑”字,使二字合而為“邵”,並把它作為自已的姓氏。 由召公封邑而來的邵姓,在早期除召公外,又有邵穆公、邵武公、邵昭公、邵伯、邵廖、邵不疑等人。他們的子孫後來在汝南、安陽、博陵等地發展,稱邵姓汝南望、安陽望和博陵望。 邵姓今天也與其他大姓一樣,分佈較廣,人口較多。邵姓今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陝西、山西、湖北、福建等全國各省,從清朝開始,有邵氏遷至臺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北京昌平有南邵鎮,湖南有邵陽市(長壽之鄉,百歲老人108人,最大年齡114歲),臺灣日月潭芳華島為邵氏的族地。 據1984年全華人口統計,邵姓人口在百家大姓中居第83位。
邵姓古作召姓,是周代召公的後代。據史書記載,召公名?](音讀shi 式),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同胞兄弟。他在周朝初年被封於燕,因故留在朝廷,燕國是由他的長子去管理。他在周朝初年是位手握重權的大臣之一,因功別封於召(今陝西岐山西南),為公爵,子孫世襲召公之位。他去世後,子孫也被稱為召公,在成、康、厲等王朝中擔任要職,曾為“周公東征”和“成康之治”作出過重大貢獻。至周厲王時,厲王暴虐無道,禁止百姓議論朝政,這時的召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著名論斷勸諫他。數年以後,周朝衰落,強秦在西方興起,召公的封邑也被秦國吞併。失去封地的召公及其子孫為紀念故土,便在原封邑名稱“召”旁加上“邑”字,使二字合而為“邵”,並把它作為自已的姓氏。 由召公封邑而來的邵姓,在早期除召公外,又有邵穆公、邵武公、邵昭公、邵伯、邵廖、邵不疑等人。他們的子孫後來在汝南、安陽、博陵等地發展,稱邵姓汝南望、安陽望和博陵望。 邵姓今天也與其他大姓一樣,分佈較廣,人口較多。邵姓今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陝西、山西、湖北、福建等全國各省,從清朝開始,有邵氏遷至臺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北京昌平有南邵鎮,湖南有邵陽市(長壽之鄉,百歲老人108人,最大年齡114歲),臺灣日月潭芳華島為邵氏的族地。 據1984年全華人口統計,邵姓人口在百家大姓中居第83位。